手麻腳腫竟是心臟被蛋白堵住!國泰張嘉修醫師:類澱粉沉積也可能是老化病

近年大家聽到「類澱粉蛋白」,多半會想到阿茲海默症或失智,但其實心臟也可能被這種蛋白質堵住。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這是一種名為「類澱粉沉積症」的疾病,若沉積發生在神經與心臟,可能出現手麻腳麻、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這類病雖聽起來罕見,其實在高齡化社會中越來越常見。」
不是只有阿茲海默會有「類澱粉蛋白」
張嘉修說,「類澱粉蛋白」這個名詞只是形容一種「異常堆疊的蛋白質」,會在身體各器官形成沉積。阿茲海默症主要是沉積在腦部的β-類澱粉蛋白和tau蛋白;而在心臟中沉積的,則是TTR(甲狀腺素運載蛋白)。
「名字雖然像,但完全是不同的蛋白質、不同的疾病,」張嘉修強調,這些蛋白質一旦堆積在心臟或神經,就會讓細胞無法正常運作,最終導致心臟變硬、功能退化。
從罕見到常見:老化型類澱粉沉積症正在增加
類澱粉沉積症依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與腫瘤疾病(如多發性骨髓瘤)有關,需接受化療;另一種則是非腫瘤型,包括「家族性」與「老化型」兩種。
家族性屬於罕見病變,每百萬人約五位患者;但臨床上,越來越多老年患者屬於所謂的「野生型(Wild-type)」,也就是老化型的類澱粉沉積。
這些患者多半年紀已高,沉積進程緩慢、症狀輕微,因此不一定需要積極治療。相對地,年輕發病、進展快速的家族性患者,就需要早期介入,避免心臟或腎臟功能惡化。
從神經麻開始,最後影響心臟
這種疾病早期多表現在神經系統,如手麻、腳麻、姿勢性低血壓;進一步影響心臟時,就會出現心律不整、腳水腫、疲倦等。
「很多患者一開始被當作糖尿病神經病變或一般心臟肥厚在治,但治療效果不佳,最後才發現是類澱粉蛋白堆積造成,」張嘉修指出,這正是延誤診斷的主因。
「假性心臟肥厚」是關鍵警訊
類澱粉蛋白會讓心肌變硬,看起來厚、其實弱,醫師稱為「假性肥厚」。典型特徵是心臟超音波顯示肥厚,但心電圖卻看不出來。張嘉修說,這種「影像與電圖不一致」的現象,是臨床上最重要的鑑別線索之一。
「正常高血壓或老化造成的心臟肥厚,心電圖的波形會變寬、變高;
但這類病人反而相反,波形變小、傳導受限,」他提醒,遇到這種情況要懷疑是不是類澱粉沉積型心肌病變。若懷疑病變,醫師會進一步安排核醫掃描、抽血檢查微量蛋白,必要時再做心臟切片確認。
家族有病例,下一代務必篩檢
若家中有人確診,建議家屬進一步檢查。張嘉修說,不一定要直接做基因檢測,可先從心臟超音波或神經傳導測試評估。由於家族性類澱粉病的遺傳機率高達50%,及早發現、追蹤非常關鍵。
不過,張嘉修也坦言:「有些家屬怕被貼標籤,不願接受檢查。」他強調,了解基因狀況不只是為自己,也是為下一代的健康著想。
延誤治療的結果:心臟變硬、跳太慢
當類澱粉蛋白堆積到晚期,心臟會變得僵硬,甚至心跳過慢、需裝節律器。若進展為心衰末期,可能要依賴心室輔助器或心臟移植。
新藥問世,早期診斷是關鍵
過去治療以肝臟移植為主,阻斷異常蛋白生成;目前已有多種新藥,如TTR穩定劑Tafamidis與基因靜默療法(Patisiran、Inotersen),能延緩神經退化、降低心衰風險。
不過藥價昂貴,健保給付仍有限。
醫師提醒:這些症狀別忽略
- 長期手麻腳麻、姿勢性低血壓
- 沒高血壓卻心臟肥厚、心律不整
- 腳水腫、尿蛋白或腎功能下降
- 家族中有人早發心衰或神經病變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兩代婦產科接棒守護母嬰 宋俊宏婦幼醫院33周年院慶
(9 小時前) -
高醫體系共識營盛大登場 聚焦智慧韌性、健康永續
(9 小時前) -
慈濟×專業醫護齊守護 290位脊損傷友獲全方位照護
(9 小時前) -
中部地區唇顎裂寶寶有福了!不用舟車勞頓北上就醫 就近即能接受治療
(10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