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族3大NG行為,恐有肌少症「危肌」!2招養肌、5+1評量肌少症風險
肌少症並非年長者的專利,如果青壯族不當減重、營養失衡的飲食、長期體能活動不足,也可能會有肌少症肌少症「危肌」!如何避免肌少症降低生活品質、提高罹病率與死亡率?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認證、國內內科專科醫師柯威旭醫師建議,應趁早儲存健康的肌肉本錢,阻擋預期的肌肉流失,並顧好肌肉的質量,不僅可以維持身體的靈活度和免疫功能,也能增強生活和工作等人生各方面的行動力,達成更多的自我實現。
肌少症的健康風險?
肌肉(骨骼肌),是身體組成的重要成分,除了支撐骨骼與體態,還關乎許多生理機能。
根據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AWGS),肌少症的健康風險包括: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骨折風險增加。柯威旭醫師也說明,肌少症患者首當其衝的有感變化,便是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等生活能力的下降,並連帶降低了生活品質和精神狀態;其二是跌倒、骨折,使得體能活動更限縮,導致更嚴重的肌肉流失,增加感染風險,罹病率上升;三是死亡率上升,比如晚期癌症患者常伴隨體重減輕和肌少症,當肌肉量不足,化療藥物所產生的毒性也會增加,產生更多副作用,以致治療延遲及效果不佳,反而增加死亡風險。
柯威旭醫師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包括使用餐具、提拿物品、打開瓶罐、行走、起身……等,都會用到不同的肌群,如果肌肉質量退步,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也會跟著下降,並進而影響到精神狀態,如焦慮、睡眠不佳等。再者,肌肉與血糖有很大的關聯。
研究指出,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日後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另一方面,糖尿病也可能促使肌少症產生,因為胰島素阻抗,使得肌肉蛋白質合成的功能下降,而且高血糖也會引起細胞慢性發炎、細胞內氧化壓力增加,將導致成骨骼肌肉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由此可見,肌少症與糖尿病,兩者互相影響、息息相關。除了日常生活功能與糖尿病之外,其他身體系統功能,如內分泌、神經認知與免疫功能,也會受到肌肉量不足的影響。
隨著年紀的增長,可能因為荷爾蒙變化、營養和體能活動不足、慢性疾病等因素而流失肌肉,柯威旭醫師強調,不想面臨「危肌」,優先重點就是「不流失肌肉」。最好能在肌肉質量仍在顛峰期或還沒有流失時,就意識到保存肌肉的重要性,儘早採取固本行動,阻擋可預期的肌肉流失,愈早積蓄肌肉本錢,愈有助於預防肌少症。
養肌2招式:充分蛋白質+阻力訓練
30歲以後,肌肉量就逐年流失,肌肉功能也下降。養肌的兩大必要條件:攝取充分蛋白質、破壞肌肉的阻力訓練,雙管必需齊下,才能有效增肌。因為肌肉在生成過程中,需要有損傷的刺激,才會釋出訊號,讓蛋白質合成肌肉,如果只補充蛋白質,或是訓練的強度不足,並無法啟動肌肉的生長機制。
柯威旭醫師提醒,雖然只是「吃」和「訓練」,仍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士,在補充蛋白質之前,確認腎功能是否能夠負荷蛋白質代謝,再適量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同時也要依體能狀況,做漸進式的阻力訓練規劃,鍛鍊到目標肌群,才能達成健康且有效率的養肌。
柯威旭醫師(左)提醒,養肌的兩大必要條件:攝取充分蛋白質、破壞肌肉的阻力訓練,雙管必需齊下,才能有效增肌。(圖片提供/安法診所)
5+1狀態評量肌少症風險
檢測肌少症,除了基本的握力測試、簡單的身體功能量表,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AWGS)也建議以SARC-F和SARC-CalF評量作為篩檢工具,根據以下5+1狀態的評分,量化肌少症風險,SARC-F總分達4分(及以上)、SARC-CalF總分達11分(及以上)者,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肌肉量測量,如DXA(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BIA(生物電阻抗分析)。
1.肌力:拿取或舉起5公斤物品。
2.行走:走過一個房間。
3.起身:從床或椅子上起身。
4.登階:走上10個台階。
5.跌倒:一年中跌倒的次數。
6.+1:小腿圍:男<34公分,女<33公分。
【延伸閱讀】
年後體重狂飆!如何避免溜溜球效應?簡鈺樺營養師:負能量平衡輕鬆享瘦,小心4大地雷
大S流感併發肺炎逝,慢性病史陷風險!吳文誠中醫師:3類人早打疫苗,喝茶飲調養
肌少症恐誘發失智症、代謝症候群!高敏敏營養師:防肌少症「多吃+多動」6要訣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58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最新健康新聞
-
-
積極推動新南向醫衛發展 桃園醫院深化台柬醫療交流
(2 小時前) -
護膚黑科技!以色列光電大廠科醫人Geneo X氧氣嫩膚正式登台
(2 小時前) -
元宵節吃湯圓當心血糖飆升! 掌握5大控糖要訣遠離糖尿病風險
(2 小時前) -
國內托育亂象頻傳 專家籲記點制幫助家長避開地雷保母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