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吃得比古人多?醫揪出元凶:吃已經成為了一種「獎勵」
現代人吃得比前人多?
毫無疑問,現代人吃得比前人多了。為什麼呢?大腦中有稱為瘦素的負回饋系統,它能告訴大腦有足夠的能量,防止我們暴飮暴食,直到50年前都還是如此。然而,正如我在第二章中所說明的,胰島素會阻斷下視丘的瘦素訊息傳導,導致瘦素阻抗使大腦感到飢餓,這會導致我們越吃越多,試圖提高瘦素濃度。
儘管如此,如果胰島素和瘦素是唯一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各種類型的食物都會過量,但事實上我們很少會過量食用蔬果或豆類。說得淸楚些,我們會吃得過量的食物,都是那些速食。
通常我們吃東西並不是為了肚子餓,吃已經成為了一種簡單的「獎勵」以及紓緩壓力的良藥。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速食會讓人上癮嗎?如果會的話,它又如何讓人上癮的呢?近年不少文章暗指西式飮食有讓人上癮的特點,會導致人吃得過量,而成癮是個常被提到的術語,它的定義會隨著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
那麼科學家的定義是什麼?非常簡單:有喜好、有渴望,就會有需要。當人需要刺激,並產生生理上、行為上或社交上的效果時,就會出現成癮現象。科學家們已經驗證過耶魯食物成癮量表,該量表顯示特定食物具有成癮性質。此外,兒童食物成癮量表指出,食物成癮在兒童之中很普遍,尤其是肥胖兒童。
進食成癮行為模式是重點
然而,也不是每個人都支持食物會上癮這樣的想法。例如NeuroFAST這個歐洲學術團體,並不認同食物成癮的概念,他們認為是「進食成癮」。有別於耶魯食物成癮量表,他們提出了自己的飮食成癮量表,所有食物都是一視同仁的。NeuroFAST認為問題不在於食物本身,行為模式才是重點。
但這樣的歧見並不只是用語之爭,因為如果問題出在食物,那麼食品業就得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問題在於進食行為,那就是消費者的錯,食品業完全無罪。NeuroFAST還指出,儘管特定食物可以在大腦中產生獎勵訊息,但它們仍然不能被視為具有成癮性,因為食物是生存所需,生存必需之物怎麼能說有成癮性呢?畢竟,尼古丁、酒精、海洛因和古柯鹼都不是必需。
以下擷取自NeuroFAST 的網站,用他們自己的話說:
「對於人類來說,沒有證據顯示特定的食物、食品成分或食品添加劑會導致物質成癮⋯⋯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還要特別指出,酒精飲料並不被視為食物⋯⋯」
因此,NeuroFAST認為咖啡因具有成癮性,但不能歸類為食物;他們也同意酒精會讓人上癮,但也不認為這是食物。為什麼?天然酵母從葡萄還在藤上就開始發酵使果實成熟,而NeuroFAST卻表示純化的酒精不是食物。其實酒精更像是種藥物,過去常用於避免孕婦早產。一旦經過加工和純化,其特性就會改變。
獎勵系統功能障礙
那麼加工食品到底是怎樣讓人上癮的呢?首先,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何謂成癮。過去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並不贊同食物成癮的概念。
但在1994年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將「物質使用障礙」定義為會引起耐受性和戒斷症狀者,但除了咖啡因或酒精外,沒有食物會引起戒斷症狀。然而,隨著成癮引起的公共衛生問題擴大,其定義也隨之逐漸擴展。
2013年發布的第五版手冊裡重新分類,將賭博、電子遊戲、社群媒體和色情等「行為成癮」納入其中。在極端的情況下,這些行為可能會刺激被海洛因、古柯鹼和尼古丁影響時相同的大腦獎勵迴路,但不會產生與戒斷症狀同樣的生理效應。所以現在成癮的標準只剩耐受性和依賴性,以及隨之而來的痛苦。
因此,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提出成癮的修訂標準,包括:
我們加州大學研究小組透過鴉片拮抗劑納曲酮探討了對特定食物成分的成癮問題,納曲酮會阻礙獎勵系統,通常用於治療成癮包括酗酒等。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定義了「獎勵性進食驅動力」這個現象,它會誘使人們去吃「美味」的食物,不管是否飢餓或熱量不足。
在一系列臨床研究實驗中,我們發現有些人面對特定食物時會失去控制,而那些人容易過量攝取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巧克力蛋糕。這種異常行為是由獎勵系統功能障礙引起的。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臺北醫院重陽節講座 鼓勵定期做健檢
(11 小時前) -
銀髮族皮膚保養 掌握關鍵4要點養出健康肌
(11 小時前) -
告別扎針!「連續血糖監測」控血糖 讓小一生安心上學
(12 小時前) -
雙管齊下「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 糖尿病童免扎針之苦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