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己去看醫生」就是獨立?心理師揭「3種教養」剝奪孩子情感
情感剝奪是指在孩子青少年之前,母親對其身體照料、情感連結、保護性力量的缺失。情感剝奪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有的人經歷了其中一種類型的剝奪,有的人經歷了多種類型的剝奪。
照顧性剝奪:父母缺乏關注
第1種是照顧性剝奪。「照顧性」是指溫暖的關注和身體情感的表達。我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成長於多子女的農村家庭。我體驗到也看到很多照顧性剝奪,因為在那個年代,物質相對匱乏,父母忙於生計,只能給予孩子基本的生活照顧,根本談不上對孩子有溫暖的關注和身體的愛撫。
我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生病時自己去找醫生看病。在那個年代,大部分孩子不僅需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還需要學會照顧弟弟妹妹、承擔家務或者幹農活。由於家境貧窮、兄弟姐妹眾多,孩子可能有照顧性剝奪的經歷。如果家庭中存在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那麼女孩的情況可能會更艱難。
共情性剝奪:父母缺乏同理
第2種是共情性剝奪。共情是指有人能夠理解你的世界,認同你的感受,並對此做出回應。可以說,共情是一個情緒、情感流動的過程。
你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判斷自己的母親能否與你共情。她理解你的感受嗎?你可以在她面前表達真實的感受而不會被批評、曲解或教導嗎?她會和你真誠、開放地談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說明你的母親很難共情你的感受。
當一個孩子的內在感受不被看見、理解和回應時,共情性剝奪就產生了。與照顧性剝奪不同的是,有的母親能夠很好地在身體方面照顧孩子,但是無法共情孩子的內在。在無回應的母親裡,有的母親能照顧孩子的生活,就像照顧寵物一樣,卻永遠無法理解和回應孩子內在的情感。
在諮詢過很長時間後,一位常常感到莫名焦慮和恐懼的來訪者報告了一個夢境:在一條街上,她看到一位中年女性在臉盆裡為一個長頭髮的嬰兒洗澡,她就像洗菜一樣,一會兒把孩子按到水裡,一會兒抓起來。
我邊聽邊想像這個畫面,感到莫名的悲痛、驚悚和恐懼,也越發地理解她為什麼懷有無法控制的焦慮和恐懼感。這源自早期她的母親對她女孩身份的憎恨,這樣的憎恨表現為不希望她出生,或是希望她死去。這種深刻的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根植於她的內心,令她非常痛苦。
我有一位在藝術領域有所建樹的朋友,她是獨生女,她的母親是一名優秀的國中教師,將她的生活起居照顧得很好,並且非常關注她的學習狀態。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屬於說教型,對她而言,有很多的應該和不應該,外人很難感知她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她小時候因摔倒而哭泣時,她的母親會馬上抱起她,並對她說「沒什麼好哭的,勇敢的孩子都不哭」;等她稍稍長大一些,如果她提出自己的觀點,媽媽則會擺事實、講道理,讓她放棄自己的想法,她的母親總是告誡她「媽媽這都是為你好」。
長年累月,她常常感到一種窒息感和無法遏制的憤怒,她不明白為什麼一些小事就會讓她憤怒到崩潰,她的親密關係常常因此破裂。這樣的養育方式既是控制也是共情性剝奪,這樣的剝奪在自戀型母親身上表現得最明顯。
保護性剝奪:父母缺乏引導
第3種是保護性剝奪。所謂「保護」,是指提供力量和引導,與孩子共同面對困境的能力。保護性剝奪是一種很隱密的傷害。比如,父母自我力量虛弱,在家庭成員被欺淩時,父母表現得軟弱無力;當孩子被霸淩時,父母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樣子,等等。
曉璐是這樣描述自己的父母的:「我的爸媽都是老實人,他們對我很好,基本不會打我,也不會對我提出嚴苛的要求,但有時我的家人會被欺負、被瞧不起,每當這個時候,他們總是很害怕。因此,我的父母總是謹小慎微,常常看別人臉色行事。他們的生存信仰是「我們惹不起,但是躲得起」。我對此感到憤怒又無力。」
在國一住校的那一年,曉璐遭遇了創傷性經歷。因為同學懷疑她告密,多次威脅要打她,她很害怕。回家之後,她把自己被威脅的事告訴了父母,她的爸爸應了一句:「少惹事,就沒事!」而她的媽媽則焦慮地建議她報告老師。曉璐因此感到很無助,就這樣在恐懼中度過了那一年,後來因為事情不了了之,她才逐漸有了安全感。
這種保護性剝奪常常會非常隱性地導致女孩被猥褻或被性侵,甚至有些女孩把被猥褻或者被性侵的情況告訴父母時,家長竟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性侵女孩的人有不少是親戚或熟人。令我常常感到無力的是,在我的臨床諮詢中,有許多女性都有被猥褻或者被性侵的經歷。
寄養在爺爺奶奶家或者外公外婆家、被親戚性侵的女孩大有人在。我聽過4歲的女孩被親戚性侵長達2年的惡性事件,這既讓我感到震驚、憤怒,也令我非常悲痛。我不知道有多少女性有過如此可怕的經歷,而她們的父母對此並不知曉,或者即使知曉也忍氣吞聲或者不了了之。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常抓屁股「肛門癢」怎麼辦?教你有效「止癢4招」洗屁屁用這物擦乾
(15 分鐘前) -
換新工作充滿「不安全感」?CEO教你3招克服:試著把它當成提醒
(15 分鐘前) -
便當都是假鱈魚?解析「鱈魚、圓鱈、扁鱈」差別:吃錯小心拉肚子
(15 分鐘前) -
起床「做5件事」有助血糖穩定、不飆高!營養師認證 咖啡最好在早餐後再喝
(4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