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篩檢「5成非幽門桿菌」!醫籲:公費癌篩應新增「胃鏡檢查」
台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表示,多數胃癌是因「病從口入」感染幽門桿菌而起。台灣民眾三餐常靠外食,尤其在經歷年節大魚大肉後,容易忽略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氣、胃痛等情況,不少人習慣依賴胃藥暫時舒緩不適,長期下來卻因此延誤了胃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胃癌確診多晚期,第4期比例逾3成
沈延盛說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多名胃癌病例,其中第2~4期佔比高達67%,且確診時多已晚期,過去20年的存活率只增加3%,落後日、韓等國。不僅治療選擇受限且影響預後,也是胃癌的5年存活期始終無突破與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延盛強調,要降低胃癌死亡率,必須從2大方面著手:「第1,應提升早期診斷率,不要讓那麼多胃癌患者等到第4期才確診;第2,所使用的藥物治療、支持療法應更到位,讓病人的中位存活率更提升,可能1年多甚至到2年以上、越高越好。」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仁熙則指出,台灣新診斷胃癌第4期的患者比例約佔35%,平均存活期約僅7個月,遠低於日本與南韓的16.6個月;而第4期轉移性胃癌5年存活率僅不到1成,遠低於第1期癌友的9成以上。
國際新藥可降四分之一死亡風險
陳仁熙說明,化學治療仍是胃癌主要治療基礎,目前只有6%的HER2陽性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抗HER2標靶藥物;另針對第4期HER2陰性,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於PD-L1綜合陽性分數大於5的病友,仍有多數病友因條件不符,而無法獲得任何第1線標靶藥物治療。
陳仁熙指出:「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床研究顯示,新發展的標靶藥物針對胃癌治療,可有效降低四分之一死亡風險,並能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他說,預計新藥將在近年可引進台灣,提升醫療資源的可近性,也是影響胃癌存活率的關鍵因素。
胃癌納公費篩檢,醫籲加胃鏡檢查
衛福部自今年起,已擴大45~79歲可接受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並預計明年起正式納入公費癌症篩檢項目,成為國內的第6癌篩檢。但陳仁熙指出,目前胃癌篩檢中的幽門桿菌陽性率低於5成,代表胃癌還需考慮其他風險因素,他建議,政府除了推動幽門桿菌的糞便抗原篩檢之外,也應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胃鏡篩檢。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指出,國際新藥在台灣的核准時間平均需等待3年之久,對許多晚期病友而言,無疑是生存的關鍵期,他呼籲政府,應加速新藥審查機制,讓新藥及創新療法更快引進台灣,提升醫療可近性,縮短病友等待時間。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
最新健康新聞
-
-
擺脫「洗腎王國」!SGLT2抑制劑擴大給付「慢性腎病新藥」
(1 小時前) -
北榮桃園分院提供美沙東替代療法 助成癮者重獲新生
(12 小時前) -
運動、低碳飲食太拚變「養病」!醫揭「增免疫力」4大關鍵習慣
(12 小時前) -
百年老店冰棒藏蟑螂!誤食不只噁心 醫揭恐怖後果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