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糖友平均壽命少14年!醫曝「1原因」陷糖胖惡循環:吃太多不自知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表示,台灣罹病人口已超過220萬人,換算約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以往糖尿病的好發年齡是40~60歲,但受到基因、肥胖因素影響,越來越多年輕人確診糖尿病,早發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惡化更快、併發症風險也更高。
年輕糖友平均壽命少14年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表示,長期高血糖會使併發症及死亡風險提升,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指出,65歲後確診糖尿病,平均餘命女性約下降0.7年,男性下降0.2年;然而若40歲診斷出糖尿病,女性平均餘命減少2.6年、男性平均餘命減少3.2年。
國外研究則指出,相較70歲後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減少約2年壽命,30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壽命竟比一般人減少14年,歐弘毅提醒,年輕人罹患早發型糖尿病所導致的死亡風險不可忽視。
恐陷「糖胖症」惡性循環
歐弘毅解釋,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近80%伴隨肥胖,尤其年輕患者常遇到的困境就是「糖胖惡性循環」,當脂肪堆積在體內,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使血糖升高,加上糖尿病者的腸泌素作用下降,除了會使胰島素分泌不足外,也無法向大腦中樞神經傳遞飽足感訊號,使患者容易吃太多而不自知。
黃建寧舉臨床個案說明,一名40歲陳先生,因工作壓力大長期攝取高油、高糖飲食,年紀輕輕便確診糖尿病。陳先生雖想控制血糖,卻因體重超標導致胰島素阻抗,且抑制不住想吃的念頭,導致控糖與控體重力不從心。最終透過治療搭配生活型態改善,成功減重20%,且血糖也接近正常值。
新型腸泌素同時控糖、體重更長效
歐弘毅說明,近年糖尿病治療已出現能同時控制體重、血糖的「新型腸泌素」新選擇,臨床研究指出,新型腸泌素不只有傳統腸泌素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的功能,還能降低5~10%的異位脂肪累積,有效降低餐後血糖,降低脂肪肝、高血脂風險。
歐弘毅指出,另有研究證實,在新型腸泌素的作用下,第2型糖尿病患者HbA1C在治療24週後達到近正常值、過重或肥胖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減輕超過2成體重;且患者在治療40週後,三酸甘油脂及1年後肝臟脂肪皆最高減少25%。
歐弘毅補充,過去針劑腸泌素要每天打1針,新型腸泌素只需每週1次,且降糖效果更好、更為長效,對心臟、腎臟也無負擔,對心血管更有保護效果,能有效降低血壓、血糖、脂肪肝、血脂肪異常、心衰竭等併發症。他呼籲,糖尿病患者若在控糖路上遇到瓶頸,應與主治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方案,配合醫囑穩定控制血糖和體重。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
最新健康新聞
-
-
呼吸就能瘦是真的!5步驟「腹式呼吸」打造易瘦體質:還能減輕焦慮
(38 分鐘前) -
北市逾65歲人口破57萬人 長照「喘息+短照」服務給付最高補12萬
(1 小時前) -
廚房隱形殺手!專家建議避開「3大煮菜地雷」防致癌危機
(2 小時前) -
落髮、精神不濟竟是「胃不好」惹禍?醫揭「2原因」致1維生素不足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