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1° / 26° )
氣象
2025-05-22 | 優活健康網

路怒症是什麼?如何判斷自己或親友有路怒症?醫授「緩解情緒」關鍵

日前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外發生重大死傷車禍,78歲駕駛余文正駕車衝撞造成3人死亡、12人輕重傷的憾事,有網友根據相關肇事影片,懷疑肇事余男可能有「路怒症」,引發大眾熱議。對此,精神科醫師指出,路怒症為描述一種在駕駛過程中,因交通相關情境觸發的強烈憤怒情緒,進而導致攻擊性或危險的行為,屬於現象上的描述,並非醫學上正式的精神疾病診斷。

據媒體報導,余男曾任大同公司高管,曾搭過順風車的前同事透露,他平時壓抑寡言、為人和善,但一開車就會變得焦躁易怒,長期壓抑的情緒容易在駕駛時爆發,猜測這次事故是為了報復前方女騎士才一路飆車發生衝撞。不過真實原因尚未可知,今日余男已清醒,待警方進一步釐清案情。



路怒症是什麼?

輔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忠毅表示,路怒症並非正式的醫學診斷名詞,僅屬於描述情緒障礙的一種現象或症候群。當一個人平常情緒正常,但在開車時因為處於交通等壓力情境,使駕駛產生經常大聲咒罵、過度鳴喇叭或出現突然加速、急煞車、故意逼車等行為,就要當心恐有路怒症傾向。

「上車後就像變了一個人」這是許多人對於路怒症患者的印象。林忠毅說明,路怒症通常與壓力、挫折感或個人情緒調節能力有關,若要找一個相近的精神醫學診斷來說,比較接近間歇性暴怒障礙,但不同的是IED會出現在生活中,路怒症僅限於出現在交通情境當中。

林忠毅進一步解釋,在交通情境下,例如遭遇塞車、被超車等原因,路怒症患者會因為心理上受到壓力、緊張等外在環境影響,導致負面情緒被放大,並觸發強烈的憤怒、暴躁情緒,進而導致攻擊性或危險的行為,包括言語辱罵、挑釁手勢,甚至是肢體衝突或危險駕駛等。



如何判斷自己或他人有路怒症?

出現以下4類行為就要特別注意,應提高警覺,可能有路怒症傾向。若這些行為反覆出現,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評估,以了解是否與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相關:

  • 頻繁的憤怒反應:在駕駛時經常對其他駕駛或交通狀況感到極度憤怒。
  • 攻擊性行為:如對其他駕駛大聲咒罵、鳴喇叭過度、挑釁或尾隨其他車輛。
  • 衝動駕駛:因情緒失控而做出危險駕駛行為,如突然加速、急剎車或故意逼車。
  • 持續的情緒影響:駕駛後仍感到憤怒、焦躁,或無法放下交通中的不愉快事件。


心理治療介入可緩解路怒症

林忠毅說,長期處於路怒症的高壓和憤怒狀態可能引發焦慮、抑鬱、高血壓或心血管問題;頻繁的憤怒爆發可能導致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的緊張關係;而失控行為可能導致交通事故、法律訴訟甚至傷害他人。

林忠毅提到,透過適當心理治療的介入,可明顯減緩路怒症的症狀,幫助這些人去練習發現自己在哪些時候、情境下,會出現暴怒情緒,並需要事先準備及盡可能避免。包括以下方式:

  • 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個體辨識觸發憤怒的情境,並學習替代的應對策略。
  • 情緒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正念練習,有助於在壓力情境下保持冷靜。
  • 生活方式調整:減少生活壓力、改善睡眠和規律運動有助於提升情緒穩定性。
  • 專業協助:若路怒症與潛在的精神健康問題相關,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可提供藥物治療或心理諮商。


緩解路怒症駕駛憤怒情緒這樣做

林忠毅建議,「駕駛本身可以練習調整心態,避免觸發暴怒情緒是關鍵。假設今天趕時間,就要先提早出門,或是事先建立心理準備,以及考慮讓情緒緩解的因應方式。」若是遇到有路怒症的親友,別忘了鼓勵其冷靜駕駛,提醒保持耐心,避免與其他駕駛發生衝突;在車內避免討論敏感話題,避免刺激駕駛者的情緒波動。

林忠毅提醒,每個人的情緒控管方式都不同,平日可多提供情緒支持,傾聽並鼓勵駕駛分享壓力來源,幫助他們找到宣洩方式;教導簡單的放鬆方法,例如,深呼吸或聽輕鬆的音樂,來緩解駕駛中的緊張情緒。若發現親友有反常的憤怒或攻擊性行為,建議他們尋求專業協助。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