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解》預防「肌少症」阻力訓練是關鍵!簡單「4招運動」在家就能做
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指出,肌少症是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與肌力逐步流失的現象。研究顯示,40歲之後肌肉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約8%,到了70歲後更可能加速流失,每10年減少幅度高達15%。
肌少症常見4大徵兆
李曉惠指出:「肌肉質量與肌力流失,不僅影響行動能力,還會提高跌倒、骨折、住院甚至死亡的風險,對生活品質造成嚴重影響。」下列為肌少症的常見徵兆,若長輩或家人出現這些情況,建議及早就醫評估:
- 握力下降,連開瓶蓋或提重物都變得吃力。
- 走路速度放慢,容易感到疲倦。
- 起身或上下樓梯時需要扶手或他人協助。
- 體重明顯減輕卻並非刻意減重。
李曉惠提醒,透過簡單的測試,如握力測量、步行速度評估或肌肉量分析,就能初步判斷是否有肌少症。肌少症雖與老化相關,但透過正確的運動與營養介入,是可以改善,甚至部分逆轉的。
阻力訓練是改善肌肉流失關鍵
李曉惠進一步說明,針對肌少症的改善,阻力訓練是關鍵。每週至少進行兩次針對大肌群的重量訓練,有助於提升肌肉量與力量。若不方便或不習慣到健身房,也可自行使用彈力帶、礦泉水瓶等,在家進行簡單的徒手訓練。
其次,營養攝取也很重要。李曉惠建議,除了維持均衡飲食外,每日應攝取足夠蛋白質,可選擇豆腐、魚肉、雞蛋、牛奶等食材,有助肌肉修復與生長。若長輩食慾不佳,也可考慮透過飲用乳清蛋白來補充營養。
此外,日常生活中也應保持活動量,除了規律運動外,平時應避免久坐,每小時起身活動、散步或做家事,都是維持肌力的好方法。李曉惠強調,肌少症並非老化的必然結果,而是一項可以預防與改善的健康挑戰,建議長者及家屬正視肌少症,從今天起就開始動起來。
想改善或預防肌少症,李曉惠建議下列簡單在家就可以做的動作:
第1~3項每次做8~12下,第4項每次停留30秒;每日完成3回,每週至少進行兩次。李曉惠補充,進行以上運動時,應依個人體力循序漸進,避免過度勉強,並注意防跌,以確保安全。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攝影展 40幅影像見證微小生命的奇蹟
(4 小時前) -
怕被討厭而拚命討好? 專家:其實是創傷反應的一種
(4 小時前) -
北市衛生局查獲工業雙氧水漂白豬腸 下架封存145公斤
(6 小時前) -
中秋節社交壓力爆表?心理師教你5招自在過節、不委屈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