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28° )
氣象
2024-06-06 | 中央社

颱風中文譯名 氣象署:會因地制宜

中國官媒報導,颱風中文譯名是兩岸4地「共同協商形成」。氣象署今天對此指出,颱風中文譯名通常中國會透過窗口用E-mail的方式告知氣象署,氣象署則會依台灣的講法自行命名。

中國官媒報導相關颱風中文譯名時稱「經過中國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香港天文台和台灣地區氣象部門協商。」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指出,今年有9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新的命名,包含「蜻蜓」(Jamjari)、「青馬」(Tsing-ma)、「時鐘」(Tokei)、「坡鹿」(Ong-mang)、「阿穆丘」(Amuyao)、「古莎莉」(Gosari)、「核桃」(Hodu)、「沙布爾」(Sarbul)、「布袋蓮」(Luc-Binh)。

其中,「時鐘」中國譯名為「道璣」;「布袋蓮」的譯名為「浮蓮」。

氣象署副署長呂國臣告訴中央社記者,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命名會在聯合國氣象組織的委員會檢討,造成巨大災害或劇烈颱風就會被除名,當1個颱風的名字被除名後,原本命名的國家就會給1個新的颱風名字。

呂國臣指出,通常命名颱風的名字會以命名國的語言去命名,而中國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香港天文台都是聯合國氣象組織的單位,當獲得訊息後就會先訂1個中文名字,並透過窗口把中文譯名提供給氣象署。

呂國臣表示,氣象署會參考中國提供的訊息,以及參考這些命名,做台灣的颱風中文譯名,並會參考台灣是否有自己的說法,台灣有自己的說法就會用台灣的講法,像一些星座、植物的名字若和中國不一樣,就會採用台灣自己的名字說法。

呂國臣說,氣象署命名完後也會透過窗口告知中國,有時候中國會參考台灣的命名,所以颱風的中文譯名大部分會一樣,少部分有所差異,中國也會尊重。

至於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呂國臣指出,並沒有取消,只是有些交流沒有延續,不過過去雙方針對颱風命名方面,都是以書面形式溝通。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