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揭示:台灣健康落後全球平均!將健康「補到位」的關鍵 1 方法
台灣在科技與經濟領域表現亮眼,卻在健康表現上仍有進步空間。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多數台灣民眾每日蔬果攝取量不足,尤其上班族因外食與工作壓力導致營養失衡。
儘管台灣營養品市場銷售規模突破新台幣 1,600 億元,反映國人對健康的重視,但從業者發布《全球健康光譜指數白皮書》顯示,相較全球平均,台灣民眾的健康光譜指數仍偏低,呈現「有補,但沒補足健康缺口」的現象。
呼籲大眾應透過個人化預防性的自我健康量測,讓「健康不再憑感覺」唯有以數據為依據,才能真正將健康「補到位」!
台灣健康落後全球平均!拚命的一代最缺健康餘裕
該調查透過 2,100 萬筆大健康數據,分析出影響健康光譜指數的四大關鍵:蔬果攝取、生活習慣、體態管理與營養補充。白皮書揭示,國人在追求事業卓越的同時,身體健康狀態卻跟不上努力奮鬥的自己。
即使健康意識不低、營養品消費活絡,台灣的平均健康光譜指數仍明顯落後日本與韓國。這顯示「事業領先、健康落後」已成台灣人的現實寫照,若能把同等的拚勁投入在關注自己的健康管理上,將更能達到健康並進的理想狀態。
不同族群在健康管理上的落差,也反映出台灣人在忙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盲點。然而,唯有讓自己持續最佳狀態,才能撐起家庭與事業的雙重角色。
以 35 至 45 歲的三明治族女性為例,白天全力投入工作、夜晚兼顧家庭與長輩家人照護,看似一切井然有序,卻容易忽略自己的身體需求。若長期缺乏關鍵營養補充與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容易出現疲倦、代謝下降等狀況。
白皮書也指出,許多注重外型與體態的運動愛好者,雖擁有良好的外表管理,但實際量測的健康光譜指數卻未必理想。「是否真的健康」已成現代人新的焦慮來源。身體的營養平衡與內在抵抗力,才是決定健康能量的根本。
在短時間內調整生活並不容易!工作壓力、長期疲勞、睡眠品質不佳與情緒起伏,都可能交互影響健康指數。所幸,透過科學化、可量化的智慧儀器檢視自身狀態,並逐步調整作息、規律補充營養品,便能循序接近理想的健康狀態。
從 AI 領先到健康升級!邁向全方位自我管理的關鍵
將「預防性量測」當作日常健康管理的必要法則!研究發現,影響健康光譜指數的關鍵因子為「身體類胡蘿蔔素含量水平」,並進一步揭示 4 大重要檢核指標:
若該民眾 BMI 偏高、有抽菸習慣,日常未注意攝取蔬果且缺乏額外營養素補充,其健康光譜指數將低於全球 60% 的人口;反之,若能維持良好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且額外攝取含抗氧化營養素,指數可高於全球平均值。
《全球健康光譜指數白皮書》 提醒,許多民眾仍陷於「吃了就等於補到」的迷思。真正的關鍵在於透過數據檢視瞭解個人狀況,「補對、補足」 才能讓健康真正被看見,活得更久、更健康。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最新生活新聞
-
-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迷你蹦!」 邀你玩轉尺度
(27 分鐘前) -
和順工業區廠協會率先推「路口慢看停」 反光貼紙 提升用路安全
(28 分鐘前) -
高市議會召開公聽會:濫砍濫倒的高風險區域要加強稽查與列管
(29 分鐘前) -
黃文志議員關台積電楠梓園區周遭交通狀況
(38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