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台灣」畫大餅:一場換詞遊戲的政治秀/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先生,在今日的歐戰勝利日80週年紀念典禮上,罕見地整場致詞只提「台灣」不見「中華民國」,彷彿舉起一面「自行定義主權新招牌」。或許不少台灣民眾將稱讚此舉是「政治實體性」的精彩示範,不過細看之下,恐怕只是場「換湯不換藥」的語言把戲。而當世人注意到:1945年5月8日的歐洲勝利日,台灣,仍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使得這場政治秀更加格外諷刺。
正常官方典禮開場應有「中華民國總統府」或「中華民國代表」等字眼,象徵法理基礎。然而賴總統卻直接稱「台灣首次」、「台灣與歐洲」,彷如只要把「中華民國」三字刪去,名號便可立即升級。殊不知,1945年歐戰勝利日,台灣仍受到日本的「殖民」;當時的「台灣」與歐洲勝利何干?這種「語詞魔術」,本質上未能撼動現實法理與歷史事實。
致詞中雖僅提及兩次「台灣」,並強調「與民主夥伴並肩」,聽來激昂振奮。然而我們回顧1945年,當時的台灣人恐怕並無發聲權;直至今日,對外仍被框限於「中華台北」體制之下。如此尷尬現實,怎能靠一句「台灣」就能扭轉?此舉充其量只是為自身打氣,即便喊得再響亮,也敵不過國際場合的壓力與制約。
以「台灣」替代「中華民國」,表面迎合本土認同,實則暗藏外交風險:對內藉此刺激「本土情感」,對外卻在法律與國際習俗中無所適從。從1940年代起,台灣先後被日本、國民政府治理,法理複雜多變,單靠一次演說可解決?此策略看似兩全其美,實為典型「擦邊球」,既得不到實質國際地位,又可能激化對岸猜忌。
在有人還記得:1945年5月8日那天,台灣民眾正在日本帝國的政令下度過;我們未曾擁有屬於自己的國際代表權。時至今日,若無後續具體政策或國際協定的跟進,這場「台灣正名秀」恐淪為空中樓閣。待今日過後,我們依舊要拿「中華民國護照」出國,也仍須以「中華台北」名義爭取參與機會。
總結來說,這是一場語詞換裝大秀,把「台灣」的政治實體性拼圖擺在大眾眼前,卻不見實質進展。歷史與現實的鴻溝就在那句:“ 1945年5月8日,台灣仍受到日本殖民統治 ”的提醒下,諷刺意味油然而生。與其在字眼遊戲上花心思,不如踏實改善兩岸關係、以及務實外交改革,否則再華麗的致詞,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照片翻攝外交部網站)
最新生活新聞
-
中山醫大邀企業進校園 助學生搶先卡位創業+職涯先機
(1 小時前) -
台中通HAKKA童樂會5/18東勢登場 數位力結合客家文化歡度親子時光
(1 小時前) -
中彰榮家健康講座 守護住民長輩健康及正確用藥知識
(2 小時前) -
臺南廟宇捐資奇美醫千萬打造無障礙社區健康巡迴車 守護婦女健康
(2 小時前) -
2025/05/08 空氣品質說明(22:00)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