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股價疲態畢現?陸行之提點 :AI GPU有點利多出盡的味道

商傳媒|記者許方達/綜合報導
輝達自11月21日叩關152.89美元歷史新高後,股價在接下來一個月出現反轉,目前累積跌幅約17%左右。雪上加霜的是,微軟(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近日受訪時意外補槍表示「現在沒有遇到晶片供應問題,反倒需要更多電力來支撐運作」,暗示AI晶片的市場需求恐怕正在減弱。
此番言論引起避險基金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創辦人卡斯(Doug Kass)的關注,近日在給客戶的郵件中指出,「AI軍備競賽展開初期,大家都措手不及,這些科技巨頭瘋狂豪擲資金,根本不計成本,也不考慮錢用在哪裡,而這些大項目現在大多已完成」。卡斯進一步示警,「微軟有充足的晶片,這對輝達來說並非好消息」。

市場對AI成長股的看法略有分歧,陸行之週四(19日)在臉書發文提到,今年10月左右曾提過,若台積電美股市值破兆,台積電將會逐步邁進,並把當時市值排名第7的Meta幹掉,未料如今Meta仍穩坐第7,而台積電則被特斯拉及博通趕超,打退到第10,且特斯拉不但趕超台積電, 還想趕超Meta;而AI晶片巨頭輝達最近表現普普,又被蘋果、微軟拿回冠軍及亞軍寶座,排名第三。
觀察上述排名變化,陸行之認為,最近半導體AI GPU晶片設計、製造公司及相關產業鏈,有點「利多出盡」的味道。陸行之曾說過AI GPU晶片及產業鏈的投資人像吸毒,2024第4季10%季度增長已經無法滿足投資人的高度預期(但季增4%,年增22%的博通吹一下牛就暴漲),投資人有點開始轉向要做ASIC AI的蘋果及博通,搞AI大語言模型應用及AI自駕Waymo的谷歌,轉向電動車賣不動但自用車自駕FSD13及AI機器人領先的特斯拉。
陸行之曾建議投資人,不要把台積電跟輝達綁在一起看,因為輝達營收占比還不如蘋果(應該15%都不到),如果AMD做MI325/350/400,博通幫蘋果做AI ASIC,亞馬遜(Amazon)找Marvell做Trainium 2/3,Inferentia、Google找台積電做3奈米TPUv6,特斯拉找台積電弄Dojo/FSD AI5,這些訂單都逃不出如來台積電的手掌心,但每一個客戶都是想盡辦法要取代輝達的GPU訓練及推理晶片及架構。
陸行之強調,近月來台積電股價在1000上下盤整遲遲無法突破,應該是因為市場擔心川普明年一月上任後會做什麼瘋狂的舉動?台積電ADR不是以美國市場為主的股票發行,無法列入標普500及很多index ETF, 還有就是2025資本開支還是超高,現金股利再怎麼提高都低於台灣市場平均,明年20/1000只有少少的2%。


最新科技新聞
-
Google推「AI科學家」震撼科研界 研究效率有望大幅提升
(1 小時前) -
《Hit AI & Blockchain》幣託集團商務副總經理陳奕伶:持續開發Web2至Web3應用場景,降低民眾進入虛擬貨幣市場門檻
(2 小時前) -
「輪轂馬達」顛覆電動車設計?法拉利、福特、Nissan都在研究
(3 小時前) -
《Hit AI & Blockchain》台灣大哥大新科技事業發展副總經理、富昇數位總經理韓昆舉:算力需要龐大資本的既定印象,似乎已因DeepSeek的出現而被打破
(16 小時前) -
《Hit AI & Blockchain》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科技與轉型服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了解AI風險並採取適當的風險管制措施,完成快速運用
(1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