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7° )
氣象
2024-01-21 | 臺灣公論報

考古學教授張良仁:用味蕾感受歷史

點一籠湯包,追溯蒸籠近7000年的歷史;吃碗螺螄粉,聊到兩萬年前的螺螄殼;喝口鴨血粉絲湯,談起古墓裏曾出土一罐2500年前的鴨蛋……鏡頭前,55歲的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教授張良仁化身「美食博主」,邊吃邊聊與網友分享考古學知識。


「中國版『孤獨的美食家』」「考古界的『吃貨』」「歷史竟可以如此有趣」……因其風趣幽默的講述方式,張良仁拍攝的短視頻受到大量年輕網友追捧,許多人留言「追更」,希望能學到更多考古學知識。



考古學教授張良仁:用味蕾感受歷史
2023年10月,張良仁教授帶學生在野外考古挖掘。新華社發(超然攝)

近年來,「文博熱」在年輕群體中興起,但提到考古學,不少人還是覺得有距離。在張良仁眼中,冷門的歷史知識也可以具有「煙火氣」。他在學生的建議下,嘗試從拍攝短視頻入手,用「吃播」的方式與觀眾一起「用味蕾感受歷史」。


張良仁先從南京人最熟悉的「鴨」美食開始。在拍「鴨油燒餅」一期時,他肩托小黃鴨出場,一口咬下鼓起圓潤「肚腩」、渾身沾滿芝麻的燒餅,慢慢追溯起燒餅的歷史,雖讓人口饞不已,但也收穫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燕京歲時記》記載,『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在南京老門東一家店鋪內,眼前一碗柴火餛飩在張良仁的解讀下,與天地混沌的宇宙氣象聯繫起來,生動有趣的講述令網友紛紛點贊。


發現年輕網友喜愛這種知識傳播方式後,張良仁決定從文獻史料、出土文物入手講述食材的歷史,同時盡可能詳盡學術資料,確保歷史知識分享的專業性。南宋誕生的油條、唐朝就有的腐竹、北宋普及的麵筋……他的視頻裏美食種類越來越多,地域性也慢慢輻射到全國範圍。


「考古其實是一門非常豐富且貼近生活的學科,研究內容可囊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張良仁說,他從事考古相關研究已30多年,考古學既是自己的學術追求,也承載著自己對歷史文化的熱愛。


「作為考古學者,我的任務是生產歷史知識,但我不能生產完就完事了,還需要想辦法讓它們更好地被傳遞和分享,讓冷冰冰的知識『熱』起來。」張良仁說,他希望在不耽誤授課和做學術研究的前提下,摘下考古學神秘的面具,讓大家看到這個學科可愛、溫暖的一面。


「將知識傳播最大化,讓更多學生和青少年對歷史文化產生興趣,這是我最大的期待。」張良仁說,看到很多年輕人專門留言諮詢考古學相關的問題,他感到非常欣慰。


「美食只是第一次嘗試,今後還打算在短視頻平臺上做歷史故事、文物、旅遊等其他『考古+』內容。」他說。(新華社記者何磊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