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8° / 27° )
氣象
2024-07-04 | 常春月刊

大便有血是大腸癌,還是痔瘡?透過5種檢查,揪出癌細胞


大便有血是大腸癌,還是痔瘡?透過5種檢查,揪出癌細胞

雖然大便有血是大腸癌症狀的症狀,但根據臨床觀察,大約95%以上是痔瘡。事實上,大腸癌造成的大便有血與痔瘡、腸胃道出血,會有些微差異。

國泰綜合醫院教育部師培中心副主任、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佑指出,大腸癌的大便有血,大多數是糞便成形的過程中,腫瘤滲血與糞便混在一起,大便顏色為暗紅色且較不易成形,少數大腸癌非常靠近肛門口,大便尾端會帶有鮮紅色血液,相當類似痔瘡;痔瘡造成的大便有血,因痔瘡造成肛門口出血,且大便已經成形,排便時造成鮮紅色的血液沾附糞便,用衛生紙也可以擦到血跡;而腸胃道出血如胃潰瘍、胃出血,大便則是純黑色,有如頭髮的顏色。

此外,大腸癌也可能出現非典型的症狀。陳信佑表示,通常是第三期以上的大腸癌,因癌細胞轉移淋巴結,患者洗澡時可能會摸到腹股溝、鎖骨或肚臍有腫塊,甚至癌細胞遠端轉移至肝、肺、骨頭等其他器官,出現黃疸、腹水、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通常已經很嚴重了。臨床上,也有非常少數的大腸癌患者,大便會帶有黏液。

5種檢查揪出大腸癌

早期大腸癌並無明顯症狀,依賴症狀判斷是否罹患大腸癌也並不適當,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陳信佑分析5種大腸癌檢查方式,建議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項目。

1.糞便潛血檢查
國健署目前規劃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期大腸癌篩檢,也就是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癌的敏感度可以達到80%。根據科學實證研究顯示,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陳信佑表示,糞便潛血檢查是最安全且方便的非侵入性篩檢工具,適合無症狀者,採集糞便時,不可解入馬桶後再撈起,以免污水及尿液污染,建議解便時應盡可能解在馬桶前端,若為蹲式馬桶則盡可能取未沾水部份的糞便。

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透過免疫法檢查糞便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及息肉,但檢查結果並非百分之百。

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陳信佑說明,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相較一般族群,罹患大腸癌風險高20至30倍;臨床上,檢查結果呈現陽性者,大約有3至4%已經罹患大腸癌,「千萬別身處在危險中不自知」。

根據台大醫院透過電腦模擬結果顯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超過半年接受大腸鏡檢查,罹患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若是超過一年才做大腸鏡,風險更飆升2.8倍,死亡風險將增加6成4。

陳信佑建議,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應於6個月內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2.大腸鏡檢查

高達9成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內的息肉演變而成,研究如果能在息肉還沒有變成癌症前將其切除,就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根據顯示,檢查發現高度癌變風險息肉並切除,可降低大腸癌70至90%的發生率,死亡率則可降低50至60%。

陳信佑表示,如果出現大便有血、大便有黏液、大便變細小、反覆便秘或腹瀉、排便習慣改變、體重異常減輕、貧血、腹股溝有腫塊等症狀,以及年齡超過50歲以上、一等親內大腸癌家族史,或是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腫瘤或息肉,可進一步做治療及處置,如直接切片或直接切除、電燒止血。

大腸鏡檢查是使用一支軟管型內視鏡,從肛門深入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盲腸進行檢查,觀察整個大腸有無潰瘍、發炎、息肉等病變,全大腸鏡檢查準確度高達95%,而乙狀結腸鏡檢查的檢查範圍只到乙狀結腸與降結腸交界處,有約 30%近端大腸腫瘤無法被診斷。

陳信佑說明,並非所有大腸息肉都會演變為大腸癌,只有腺瘤性瘜肉或鋸齒狀腺瘤,才會有惡性變化。一般來說,從息肉出現、增大到產生癌變,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時間,及早檢查並切除,能大幅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3.大腸鋇劑檢查

大腸鏡檢查普及前,多是使用大腸鋇劑檢查作為大腸癌檢查的利器。陳信佑指出,對於無法接受大腸鏡檢查者,如無法忍受大腸鏡檢查、不適合麻醉進行無痛大腸鏡檢查,可以使用大腸鋇劑檢查替代。

大腸鋇劑檢查是透過由肛門灌入含有鋇劑的灰白色顯影劑,讓顯影劑附著於大腸壁,以X光攝影的透視方式,觀察腸道有無息肉、憩室、潰瘍及腫瘤等情況,準確度大約為85%。優點是侵入性較低,缺點是對於較扁平、凹陷或腫瘤小於1公分,偵測效果不佳;若檢查發現異常或有息肉需切除,仍必須進行大腸鏡診斷及處置。

陳信佑表示,大腸鋇劑檢查適合有出現大腸癌警訊者,例如:有血便、便秘、排便習慣改變、體重不明原因減輕、貧血等。

4.電腦斷層檢查

陳信佑指出,電腦斷層檢查通常用來檢查癌症患者不同器官內癌症擴散或轉移的情況,針對年紀較大、無法執行清腸者,可以優先選擇電腦斷層檢查,利用非侵入式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器,透過顯示身體內部3D立體影像,可以同時檢查肺、肝、膽、胰、腎、胃、腸等器官,但腫瘤必須超過1公分以上,才有辦法觀察得到。

5. CEA腫瘤指數

CEA癌胚胎抗原是常見的健檢項目之一,也是最常當作大腸癌追蹤治療的腫瘤指數,正常值應低於<5 ng/ml。陳信佑指出,CEA腫瘤指數的準確度僅有50%,且不具特異性,並不是大腸癌的專利,包括:乳癌、胃癌、胰臟癌、肺癌、卵巢癌、甲狀腺癌、攝護腺癌,都可能造成指數上升。

另外,CEA腫瘤指數也不是惡性的專利,例如:憩室炎、消化潰瘍、慢性氣管炎、肝膿瘍、肝硬化等,也可能造成指數上升。

陳信佑表示,CEA腫瘤指數的臨床意義追蹤癌症患者的腫瘤是否轉移或復發,但有近40%大腸癌復發時仍正常,如果一般人的CEA腫瘤指數稍高,並不用過度擔心,若是仍有疑慮,建議糞便潛血檢查追蹤;除非有相關症狀或指數高於100ng/mL以上,才會進一步建議做大腸鏡檢查。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他腹痛、腹瀉不止,大腸癌篩檢卻偽陰性! 醫曝「服1維他命」惹禍:不少人習慣吃
·大腸癌早期幾乎無症狀! 醫公布「5個不尋常情況」:常覺得累恐中鏢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