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3° / 19° )
氣象
2024-12-22 | 常春月刊

心肌梗塞突發作!醫授「送醫前自救方法」 肩膀痠痛活動後又好是警訊


心肌梗塞突發作!醫授「送醫前自救方法」 肩膀痠痛活動後又好是警訊

冷氣團接連報到,氣溫溜滑梯,除了要注意保暖,更不可輕忽心臟健康!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加上天冷汗流得少、喝水量也跟著減少,更容易增加心臟負擔。若本身又有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心肌梗塞的風險更是大幅提升,不得不慎!


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注意! 「血液循環不良」是疾病的開端


診所鄭厚建醫師表示,冬天好發心肌梗塞,這是因為氣溫下降時,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冷縮,影響血流量減少,進而造成血壓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得心臟負荷增加,特別是在寒冬半夜裡容易突發心臟疾病。

除了天氣變化的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則是來自於冠狀動脈突然阻塞而血流中斷,造成血液無法順利輸送氧氣和營養物質到達心臟和周邊內臟,導致心肌缺氧受損或壞死。心臟是身體循環的中心,倘若心臟血液循環塞住,就無法供應全身氧氣的需求,造成心血管阻塞,進而產生心肌梗塞。

鄭厚建醫師指出,臨床上心肌梗塞的好發族群以60至65歲以上年長者居多,不過近年來也發現愈來愈多年過50歲就出現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三高問題,甚至出現尿酸偏高;或是一等親有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加上本身有抽菸習慣,也是潛在的突發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必須特別留意。

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都是從「血液循環不良」開始發生的,本身精熟西醫健康管理、同時擁有中醫師證照的鄭厚建醫師解釋,如果血管狹窄、血流不通暢,如同水溝內汙泥長期淤積,水流終究無法通過。以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來看,例如健康飲食習慣、控制三高;冬天穿衣注意保暖,避免血壓波動過大;居住環境應乾淨通風,根據醫學研究顯示,PM2.5也是造成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之一;出外活動與適度運動如走路、慢跑;正確衛生習慣教育知識的吸收;以及保持愉快心情,長期遵行皆有益於血液循環和血管健康。


出現這些警訊恐為心肌梗塞前兆 醫師提供保命自救方法


然而,有些人平時看起來很健康,卻突發心肌梗塞,往往是因為血液栓子突然脫落,堵塞血管所致。鄭厚建醫師說明,每個人心肌梗塞的症狀不盡相同,通常會出現胸悶、胸口猶如大石壓住,不一定有刺痛或劇痛感,但會覺得胸口喘不過氣,甚至可能冒冷汗,還有人會出現嘔吐、暈眩症狀;或者覺得肩膀部位沉重痠痛,活動幾下又感覺並非肩膀痠痛,以上症狀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發生的前兆。

一般來說,如果懷疑是心肌梗塞發作,先深呼吸放鬆心情,症狀發作時間不超過5分鐘,經過休息後逐漸緩解,通常心肌梗塞的機率較低;倘若休息後症狀愈來愈嚴重,甚至冒冷汗,建議趕緊撥打119送醫。

在等待醫療救援之前,鄭厚建醫師提供幾個自救的方法,包括可以先吃1顆阿斯匹靈或使用舌下含片,暫時緩解心肌梗塞的症狀,或是傳統醫學在手掌和手肘內側之間分布有手厥陰心包經,藉拍打、按摩這些經絡穴位、搭配深呼吸,有助於調節心臟節律、促進血液循環。

鄭厚建醫師強調,平時維持血液循環很重要,涵蓋降低血液黏稠度和定期監測血壓等方面,包括減少過鹹飲食,均衡飲食、少攝取加工食品,多喝水、多運動如行走、慢跑,促進血液循環;每天早晚定期監測血壓,歐美將血壓標準定在收縮壓130/舒張壓80,提醒民眾留意前期高血壓,若有三高症狀,應積極介入處理。


預防心血管疾病從夏天開始保養 這樣做降低風險


鄭厚建醫師重申「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平時應從食衣住行的健康管理著手,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身體發炎,進而降低血管阻塞的機率。心血管疾病非老人專利,年輕人熬夜晚睡、飲食不節制,也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發作,不可輕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5個非典型症狀」更常見!肩頸痠、消化不良注意 醫示警:發作前1個月就可能出現
·入冬快吃!營養師大推「5種水果」對心臟好 木瓜、葡萄上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