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來襲腸胃先受傷?中醫教你3穴位+茶飲食譜保健康
每年四月中旬,「穀雨」節氣悄悄登場,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俗諺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隨著天氣漸暖、雨水漸多,萬物欣欣向榮,對農作物來說是成長的黃金時期,但對人體健康而言,卻也暗藏挑戰——濕氣與熱氣開始交織發威,稍不注意,身體就容易出狀況。
中醫師林良鴻提醒,穀雨節氣的重點在於「祛濕健脾」,如果濕氣堆積太久,不但腸胃會出問題,還可能引發過敏、皮膚搔癢、甚至氣喘發作。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中醫如何透過飲食、穴位按摩與生活習慣調整,幫你安然度過這個濕氣漸重的時節。
濕氣一來腸胃先受害,接著過敏報到!
林良鴻指出,穀雨前後的天氣濕度明顯上升,這股外來濕氣會喚醒體內的濕氣,尤其對原本脾胃虛弱的人來說,最容易中招。
一開始可能只是食慾差、腹脹、排便不順,接著進一步可能出現肌肉痠痛、倦怠、頭昏、皮膚水腫、鼻塞咳嗽、生痰等症狀。等到氣溫升高、熱邪加入戰局時,腸胃與呼吸系統的症狀就會更加明顯,甚至演變成皮膚過敏、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困擾。
穀雨養生茶:4味中藥幫你排濕醒脾胃
林醫師特別推薦一款簡單又實用的排濕茶飲,溫和調理、日常可飲。
配方:
黃耆3錢、陳皮3錢、茯苓2錢、生薑2錢。
沖泡方式:
藥材裝入藥袋,放入杯中,加入 500cc 熱水,浸泡 15 分鐘即可飲用,可回沖。
建議飲用:
一天一帖,如無特殊體質禁忌,可長期飲用。
排濕藥膳粥:健脾去濕又暖胃
食材:
黃耆40g、陳皮 10g(搗碎成粉)、薏仁 20g、白米 100g、薑絲少許。
做法:
1.黃耆煎煮取汁,濾渣後與薏仁、白米、薑絲一起煮粥
2.最後加入陳皮粉再略煮即可
建議吃法:
早晚兩次,持續食用有助脾胃強化、濕氣代謝。
穴位保健三部曲:每天按一按,除濕又通氣
除了飲食之外,透過穴位刺激也能幫助身體代謝濕氣。林醫師推薦以下三個保健穴位:
豐隆穴
位置:小腿外側,膝蓋骨外側與外踝尖連線中點
功效:化濕、幫助油脂與水分代謝
三陰交穴
位置: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寸處(約四指幅)
功效:健脾助運,促進腸胃消化吸收
太衝穴
位置:足背第1~2趾骨交接的後方凹陷處
功效:疏肝理氣、平衡腸胃運作
每天早晚或睡前按壓各穴位 1~2 分鐘,可搭配深呼吸加強效果。
穀雨養生生活小叮嚀
1.避免久坐久站,促進血液循環
2.適度運動:如健走、慢跑、游泳,有助排汗祛濕
記得喝水!**別因擔心水腫就不補水,反而更難代謝濕氣
林良鴻提醒,有特殊體質(如發燒、陰虛火旺、癌症、自體免疫病、行經期)者,請先諮詢中醫師再進補
林良鴻表示,除濕不只是養生口號,而是每年這個時節的身體保衛戰。從茶飲到食補、從穴位到生活習慣,只要懂得配合節氣順時而養,就能幫助身體順利過渡、迎接夏天的來臨!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今天穀雨!中醫點名「5舊疾」易復發 建議「吃4食物」顧護脾胃、排濕
.今天穀雨!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憂鬱症易發作 中醫推「1茶飲」解鬱還能除體內濕氣
最新健康新聞
-
嘉榮泌尿外科醫師 解決熟齡男子攝護腺肥大的困擾
(2 小時前) -
小心違法!民眾網售藥品醫材如一條根藥膏、吸鼻器最高罰200萬
(4 小時前) -
外縣市麻疹確診者曾赴台中活動 中市衛生局籲提高警覺、注意健康
(4 小時前) -
內視鏡超音波 消化道器官的「透視鏡」
(5 小時前) -
【視界危機3-1】不是戴眼鏡就好!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病變 定期檢查是關鍵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