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20° / 17° )
氣象
2025-02-18 | 優活健康網

營養不良恐成癌友隱形殺手?靜脈營養助戰抗癌,提升存活率

一名80歲膽管癌末期的婆婆,入院時已有腸阻塞情況難以進食,開刀更發現腸子已經破掉,醫療團隊第一時間評估個案營養不良嚴重,術前先介入靜脈營養補充,之後透過手術與醫療照護及營養調整,婆婆不僅脫離呼吸器出院,更勤勞復健到恢復可以持續接受正常癌症療程,精神狀態也相當好。醫師表示,以往這類病患預後都很差,甚至可能因為感染致死,但由於適時介入營養補充,不僅降低術後併發症,也把身體狀態調整到更有體力持續治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比例相當高,從10~90%都有,特別是消化道癌症如食道癌、胰臟癌、胃癌等病患比率通常較高;癌症初期與末期的差別也很大,初期有些可能還看不出體重減輕的狀態,但若是末期消化道系統癌症病患,有些一看就知道已經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爭營養,病患往往處於高耗能狀態

周宏學醫師說明,癌症是一種惡性體質狀態,癌細胞在跟正常細胞在搶營養,對病患來說身體來處於一種高耗能狀態,因此體重也會減輕;如果是消化道癌症病患更會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甚至是腸阻塞情況,也讓症狀更嚴重。

周宏學醫師提到,通常門診觀察病患3~6個月沒有特別原因體重下降5%就是警訊,其他也會觀察有無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此外,若病患外觀看起來有臉頰凹陷、肌肉鬆垮、指甲脆裂、掉髮、水腫等情況,搭配抽血檢視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轉鐵蛋白、淋巴細胞計數等數值,都能評估是否營養不良。

臨床補充營養可分為經腸道營養與非經腸道營養,周宏學醫師說明,非經腸道營養指的是透過靜脈補充營養,靜脈營養分2種,一種是全靜脈營養,另一種是周邊靜脈營養。全靜脈營養由於滲透壓較高,必須透過中央靜脈導管或是人工血管注入才不會造成靜脈損傷,另一種周邊靜脈營養只需透過手臂、腕部或踝部注射即可,主要用於短期營養支持。

周宏學醫師指出,靜脈營養主要補充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成分,也會適時添加維他命成分,特別要提到優質油脂的重要性,以橄欖油來說,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也較能保護心血管,減少發炎反應。當重度營養不良甚至幾乎持續無法進食,就必須施以全靜脈營養,如果是短期胃腸功能失調或暫時無法正常進食時,就會以周邊靜脈營養為主。

以癌症病患來說,營養幾乎是全面性缺乏,特別是蛋白質補充更是重症病患必須考量的部分,周宏學醫師解釋,肌肉無力不只發生在身體上,呼吸也必須用到肌肉,呼吸的肌無力會導致病患喘甚至呼吸困難,導致仰賴呼吸器時間變長,因此重症病患的營養補充更是恢復體能的重要關鍵。不過也要提醒,糖類由於可能會加體內發炎物質,則建議不要攝取過多。

營養不良恐成癌友隱形殺手?靜脈營養助戰抗癌,提升存活率
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指出,靜脈營養主要補充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成分,而以橄欖油來說,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能保護心血管,減少發炎反應。

術前1週提早使用靜脈營養介入,降低併發症風險

特別提到若是需進行外科手術的病患,即便是可自行進食,但由於要做比較大的手術,也會建議術前1週先施以周邊靜脈營養,不僅可快速補充營養,也能減少術後併發症。周宏學醫師提到,像有些短腸症病患可能術後還是無法進食,消化吸收很差,這樣長期狀態就需要周邊靜脈介入支持一段時間,待病患慢慢恢復營養再改回正常進食。

補充足夠營養不僅關係到病患術後能降低併發症,且縮短住院天數,周宏學醫師強調,重症病患更能減少插管及待在加護病房的時間,不僅對病患有好處,也能減少醫療成本。周宏學醫師也呼籲,做好營養評估絕對是病患恢復健康的重要條件,「營養不是萬能,但沒有營養萬萬不能。」營養不足用再好的藥效益也不高,現在醫療指引已認為只要預估病患術後可能無法進食,就要及早介入營養補充,有足夠的營養支持,病患才會有更好的恢復狀態。

營養不良恐成癌友隱形殺手?靜脈營養助戰抗癌,提升存活率
醫師小檔案: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

專長:
肝臟外科
膽道外科暨腹腔鏡手術
達文西手術機械手臂微創手術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