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3° / 30° )
氣象
2023-11-08 | 食力foodNEXT

減肥就該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真的有害健康嗎?

減肥就該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真的有害健康嗎?

在試圖減輕體重的一剎那,普遍出現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立即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是否真的會導致肥胖,無益於健康?必須依據其構造,以及對血糖起伏的影響而定。碳水化合物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份之一,均衡飲食中45~60%的總熱量來自碳水化合物。而大部分族裔的「主食」都是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米飯、麵包、馬鈴薯和麵食。然而,並非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一樣的,簡單將其分為2大類:「簡單碳水化合物」和「複雜碳水化合物」。

攝取過多「簡單碳水化合物」 會增加慢性疾病風險

人體只能直接吸收「葡萄糖」,形成所謂的「血糖」。因此雙醣(蔗糖、乳糖)、多醣(澱粉)都必須經過分解,轉換成葡萄糖,才能被快速吸收和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構造越簡單,身體越容易吸收,血糖上升就越快,簡單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

1、糖:含糖飲料、糖果、蔗糖、蜂蜜、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是1種由玉米澱粉製成的甜味劑,普遍添加在含糖飲料和各種加工食品)和龍舌蘭糖漿等。

2、精製穀物:白麵粉、白麵包、白米、糕點、義大利麵、早餐麥片等。

穀粒在碾製的過程中,麩皮和胚芽以及許多營養素都被去除,使得精製穀物幾乎不含纖維、維生素或礦物質,剩下的是能夠快速消化的澱粉和極少量的蛋白質,而被視為「空熱量食物」。空熱量食物指的是所含熱量主要來自糖、油脂肪或酒精,但其他營養價值很低,甚至沒有營養價值,例如蛋糕、餅乾、甜甜圈、鬆餅、汽水等。

因此,攝取過多簡單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會增加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肥胖、心臟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結腸癌和各種消化問題等。

攝取「複雜碳水化合物」並不完全會導致肥胖

構造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好比許多珠子緊緊串連在一起,在消化系統中需較長時間才能將其轉換成葡萄糖(單一珠子),血糖上升的速度就比較慢。因此,含有複雜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並不完全會導致肥胖或健康問題,而是簡單碳水化合物的精緻食物才容易導致肥胖。

所謂全穀必須含有榖粒原型的3個部分:麩皮、胚芽和胚乳。

減肥就該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真的有害健康嗎?

穀粒剖面圖:由外往內是麩皮(bran)、糊粉層(aleurone layer)、胚乳(endosperm)、胚芽(germ)。

麩皮和胚芽是全穀粒中最營養的部分,含有多種營養素,例如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鐵、鎂、磷、錳和硒。全穀在碾製過程,幾乎所有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都被去除。為滿足營養訴求,某些產品會添加合成維生素,以彌補加工過程中所損失的營養素,這在食品包裝上標示「強化」。然而合成維生素是否與天然維生素的效用一樣,長期以來一直存有爭議。不可否認的是,原本就存在天然食物中的營養素始終是最佳來源。

因此,健康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複雜程度,對血糖的起伏極為重要。其中全穀類的攝取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更不可忽視,分析一系列研究報告顯示,增加全穀類的攝取,可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和多發性癌症的風險。「升糖指數」是選擇健康碳水化合物的1個指標工具。

何謂「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是在攝取含有50公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後2小時,血糖上升的對照值。將糖和白吐司麵包對血糖的影響定為100,再和其他食物對血糖上升的快慢加以對照。進而將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分類為「高升糖」(高或等於70)、「中升糖」(56~69)以及「低升糖」(低或等於55)指數。換言之,只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才有所謂的升糖指數,而油脂和蛋白質類的食物並沒有升糖指數。

減肥就該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碳水化合物真的有害健康嗎?

如何緩和碳水化合物對血糖起伏的影響?

簡單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糖、白麵粉和白米飯皆屬高升糖食物,也就是攝取之後,使得血糖在短時間內明顯上升,為了讓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內,體內的衡定機制(Homeostasis)會自動分泌「胰島素」,將過剩的血糖轉換成肝醣或脂肪。

日常飲食應減少高升糖食物,增加低升糖食物的攝取。當選擇澱粉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馬鈴薯、地瓜,這些根莖類的皮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及纖維。不妨將馬鈴薯或地瓜的皮刷乾淨,連皮一起食用。採用糙米或五穀雜糧取代白米,或是在白米中添加黃豆、黑豆、紅豆、薏仁,不僅可以增加膳食纖維含量,更可以增加營養價值。

若食用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白麵條、麵包、白米飯,在同一餐當中務必搭配低升糖的蔬菜或豆莢類,以緩和整體飲食對血糖的影響,使其平緩而不呈現大幅度升降。

何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均衡飲食中來自碳水化合物的熱量佔總熱量45~60%,相當於225~300公克。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低於130公克就視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而1天當中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不得少於50克。遵循「低簡單」碳水化合物飲食是正確的,但必需攝取足夠各種營養豐富、完整、未加工的食物,可以降低血壓和三酸甘油脂濃度,有益於心臟血管健康。長期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可能會導致某些維生素或礦物質的不足,並出現消化問題。

1碗白飯約含50克碳水化合物,1片白吐司約含20克碳水化合物,1顆中型橘子約含10~13克碳水化合物。

「生酮飲食」減掉的大多是水的重量、且極易反彈!

生酮飲食是一種高脂肪、高蛋白質、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療法,迫使生理代謝燃燒體脂肪。在傳統醫學中,生酮飲食主要用於治療難以控制的兒童癲癇,而今卻被濫用在減輕體重。一般生酮飲食建議每日總熱量有70~80%來自油脂,5~10%來自碳水化合物和10~20%來自蛋白質。而均衡飲食總熱量20~35%來自油脂,45~65%來自碳水化合物,剩餘的10~35%來自蛋白質。

換言之,生酮飲食通常將1天當中碳水化合物的總攝取量減少到50克以下,甚至在初期2星期低至每天20克。生酮飲食或許可以快速的減輕體重,但這是一種極不健康且危險的偏激手段,減掉的重量大都是水份,且極易反彈。這種飲食法攝取大量動物性的脂肪和蛋白質,長期下來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或某些癌症的風險。

生酮飲食極度限制碳水化合物會造成什麼生理影響?

若1天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低於50~80克,體內的生理代謝會改變,進而導致下列症狀:

1、疲勞或頭痛:當身體沒有適量的血糖當作能量來源時,迫使利用酮和脂肪,在採生酮飲食初期可能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
2、腎臟負荷:生酮飲食攝取大量動物性蛋白質使尿液呈酸性,增加腎結石的風險,在此同時可能會惡化已存在的慢性腎臟疾病。
3、便秘:在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同時,也會限制蔬果的攝取,因此纖維的攝取量較低,容易造成便秘並對腸道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4、營養素缺乏:生酮飲食的內容,所提供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鉀和鎂)不足,隨著時間會導致某些營養素缺乏。
5、慢性疾病:儘管研究結果參差不齊,仍有證據顯示,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會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甚至讓某些癌症的死亡率上升。
6、低血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雖被證實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也可能會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尤其是患有第一型糖尿病。
7、情緒低落:血糖進入細胞需要胰島素,而色胺酸進入腦細胞也需要胰島素,因此極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將會使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鬰。(色胺酸影響血清素濃度,血清素是神經傳導物質,其生物學功能很複雜,包括情緒、認知、獎勵、學習、記憶以及嘔吐和血管收縮等。)
8、口臭:因為產生酮體,丙酮是1種經由尿液和呼吸排出體外的酮,而出現口臭。

「糖尿病」是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造成的?

糖尿病的主要肇因是胰島素功能不足,無法有效地調節血糖濃度在正常範圍內。反之,胰島素功能正常者,無論攝取什麼型態或量的碳水化合物都不會出現血糖異常現象。因此糖尿病飲食重點是避免會導致血糖起伏過大的食物,也就是高血糖指數的食物,盡可能選擇低或中血糖指數的食物。

2018年9月《營養》雜誌發表的1篇評論,每天攝取60至90克全穀物(大約2份或3份),與從不吃或很少吃全穀物者相比較,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21~32%,因全穀類的升糖指數較低,不像簡單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食品,會快速影響血糖濃度。除食物的調整之外,運動更是改善血糖的重要關鍵之一。

低血糖的傷害不容忽視

雖然普遍關注高血糖(≥125毫克/100c.c)對健康帶來的傷害,但「低血糖」(血液中葡萄糖濃度不足)比高血糖更危險,可能會危及生命。低血糖指的是血糖濃度低於正常範圍(120~80毫克/100c.c),這通常發生在糖尿病人身上,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分泌荷爾蒙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無法像非糖尿病者可以適時的調整血糖維持在正常濃度。

對於許多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濃度低於70毫克/每100c.c就是所謂的低血糖。大腦需要血糖才能發揮作用,當低血糖發生時,第1個受傷害的器官是大腦,嚴重或長期低血糖可能導致癲癇和嚴重腦損傷,甚至昏迷或死亡,這取決於其嚴重程度或持續時間。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還在計算食物熱量和克數?10大重點教你如何吃出健康!
▶多服用Omega-3脂肪酸可保健康?沒有強力科學證據證實能緩解關節炎、乾眼症!
▶你對蛋白質認知有多少?僅有益而無害於健康嗎?

參考資料:
▶Hu, Y., Ding, M., Sampson, L., Willett, W. C., Manson, J. E., Wang, M., Rosner, B., Hu, F. B., & Sun, Q. (2020). Intake of whole grain food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70, m2206.
▶Vega-Lopez, S., Venn, B J., & Slavin, J.L. (2018) Relevance of the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load for body weight,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utrients, 10(10), 1361.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