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28° )
氣象
2024-06-12 | 優活健康網

乾蘚性關節炎中醫治療

乾癬一般俗稱牛皮癬,也被稱為銀屑病,是一種與基因遺傳有關的自體免疫疾病,它主要是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一般會呈現皮膚紅斑、及脫屑,分別代表血管及表皮被侵犯後的變化,而這些皮膚的變化是不會傳染的。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中醫師表示而乾癬性關節炎就是一種跟乾癬相關的發炎性關節炎,多數乾癬性關節炎以皮膚為的症狀最先出現,平均10年後才產生關節炎

症狀為關節明顯紅熱腫痛,活動關節角度受限,關節疼痛及僵硬症狀在早晨最明顯,會持續超過30-60 分鐘。身體容易感到疲倦,持續的下背痛超過三個月,手或腳指甲有萎縮變形。而且隨著患病時間增加,乾癬患者罹患關節炎的比例是逐漸升高的,尤其是已經出現頭皮病變及指甲病變者更是容易合併關節炎。
莊可鈞中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免疫系統出了問題,會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的組織,造成發炎。症狀為容易間歇性的發作,且好發於手指或腳趾的關節,皮膚會變厚、變色,以及凹陷。中醫認為,此病主要病因爲「血熱」、「血瘀」和「血燥」,會根據不同證型給予相對應的治療。

●血熱型
症狀:皮疹發展快速,新的斑塊不斷出現,鱗屑較多,搔癢明顯。關節紅腫疼痛甚,且持續時間長,伴隨心煩、口渴、便秘、小便色偏黃、舌色紅、舌苔黃膩。
治則: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中藥為主,代表方為銀翹散、黃連解毒湯加減
●血瘀型
症狀:皮損特別肥厚,顏色呈現暗紅,鱗屑附著緊密,偶而伴隨搔癢。關節腫脹刺痛,且腫脹位置暗紅發紫,伴隨面色出現褐斑,舌色偏暗紅,有瘀斑或瘀點。
治則:以活血化瘀中藥為主,代表方為身痛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加減。
●血燥型
症狀:皮膚顏色逐漸變暗紅,長久不退,斑塊處皮膚變肥厚,乾燥搔癢,脫屑不斷。關節腫脹消退,疼痛減少,關節部位開始脫屑且皮膚增厚角質化,伴隨口燥咽乾、毛髮乾枯、肌肉消瘦、便秘、舌色紅、舌苔乾。
治則:以養血潤燥中藥為主,代表方為當歸飲子加減。

穴位養身按摩
●血海穴
位置:位於大腿內側,膝蓋內側向上2吋處。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止癢
按法:採坐姿、膝蓋彎曲90度,將同側手掌自然貼在膝蓋上,以大拇指進行按摩,按壓5秒再放開,重複20下。
●曲池穴
位置:彎曲手肘,此穴位於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
功效:曲池穴可以解熱,例如高燒、潮熱,還可以緩解溼熱皮疹
按法:右手食指按壓對側手肘的曲持穴,再交插按壓,一次5秒,重複20次。
●合谷穴
位置:用大拇指按著食指,手上的肌肉就會形成隆起,此穴位於隆起處最高點。
功效:用來緩解皮膚過敏、鼻竇充血、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眼睛痛和牙痛。
按法:右手拇指按壓對側虎口的合谷穴,再交插按壓,一次5秒,重複20次。
去風止癢清熱茶飲

材料:荊芥、薄荷葉、生地黃、地骨皮、馬齒莧各3克,用500c.c.熱水泡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祛風清熱、涼血解毒,舒緩皮膚乾癢、脫屑,緩解皮膚各種搔癢不適症狀。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