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5° / 15° )
氣象
2025-02-13 | 優活健康網

肌少症不只老年人有!青壯族「2大養肌條件」預防●●歲後糖尿病

肌肉流失雖與年齡增長有關,但肌少症並非只挑年長者,不當的減重、營養失衡的飲食、長期的體能活動不足,也會讓青壯年有「危肌」!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呼籲,青少年在30歲後,應盡早存骨本,避免加速肌肉流失、提高罹病率與死亡率;研究也指出,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柯威旭表示,肌肉是身體組成的重要成分,除了支撐骨骼與體態,還關乎許多生理機能。根據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肌少症的健康風險包括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骨折風險增加。



肌少症恐致失能、死亡風險

根據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指出,肌少症的健康風險包括: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骨折風險增加。對此,柯威旭說明,肌少症患者首當其衝的有感變化,便是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等生活能力的下降,並連帶降低了生活品質和精神狀態。

此外,跌倒、骨折,使得體能活動更限縮,導致更嚴重的肌肉流失,增加感染風險,罹病率上升;肌少症也會導致死亡率上升,比如晚期癌症患者常伴隨體重減輕和肌少症,當肌肉量不足,化療藥物所產生的毒性也會增加,產生更多副作用,以致治療延遲及效果不佳,反而增加死亡風險。

柯威旭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包括使用餐具、提拿物品、打開瓶罐、行走、起身等,都會用到不同的肌群,肌肉質量若退步,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也會跟著下降,進而影響到精神狀態,例如焦慮、睡眠不佳等,再者,肌肉與血糖有很大的關聯。



50歲前肌肉量不足易罹糖尿病

研究指出,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日後較容易罹患糖尿病。不僅如此,柯威旭說明,糖尿病也可能促使肌少症產生,因為胰島素阻抗,使得肌肉蛋白質合成的功能下降,而且高血糖也會引起細胞慢性發炎、細胞內氧化壓力增加,將導致成骨骼肌肉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

由此可見,肌少症與糖尿病,兩者互相影響、息息相關。柯威旭補充,除了日常生活功能與糖尿病之外,其他身體系統功能,如內分泌、神經認知與免疫功能,也會受到肌肉量不足的影響。

隨著年紀的增長,可能因為荷爾蒙變化、營養和體能活動不足、慢性疾病等因素而流失肌肉,柯威旭強調,不想面臨肌少症,優先重點就是「不流失肌肉」。最好能在肌肉質量仍在顛峰期或還沒有流失時,就意識到保存肌肉的重要性,儘早採取固本行動,阻擋可預期的肌肉流失,愈早積蓄肌肉本錢,愈有助於預防肌少症。



養肌2招:充分蛋白質+阻力訓練

柯威旭指出,一般人在30歲後肌肉量就逐年流失,肌肉功能也下降。養肌的兩大必要條件:攝取充分蛋白質、破壞肌肉的阻力訓練,雙管必需齊下,才能有效增肌。因為肌肉在生成過程中,需要有損傷的刺激,才會釋出訊號,讓蛋白質合成肌肉,如果只補充蛋白質,或是訓練的強度不足,並無法啟動肌肉的生長機制。

柯威旭提醒,雖然只是「吃」和「訓練」,仍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士,在補充蛋白質之前,確認腎功能是否能夠負荷蛋白質代謝,再適量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同時也要依體能狀況,做漸進式的阻力訓練規劃,鍛鍊到目標肌群,才能達成 健康且有效率的養肌。



5+1狀態評量肌少症風險

柯威旭說明,檢測肌少症,除了基本的握力測試、簡單的身體功能量表,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也建議,應以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和評量作為篩檢工具,根據以下項目評分來評估肌少症風險。

若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且符合以下項目SARC-F總分達4分以上、SARC-CalF總分達11分以上者,可能有肌少症的風險,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肌肉量檢測:

  • 肌力:拿取或舉起5公斤物品
  • 行走:走過1個房間
  • 起身:從床或椅子上起身
  • 登階:走上10個台階
  • 跌倒:1年中跌倒的次數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