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5°
( 36° / 32° )
氣象
2024-06-29 | 台灣好報

納涼小記/程應來

納涼小記/程應來

程應來

雖然長夏漫漫,烈日炎炎,但是,能夠尋一處納涼之地,覓一種納涼之法,實在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事。

首先,推開窗戶,讓清風自然流入,那陣風猶如山間清泉,帶來一絲清涼,伴隨著淡淡的花香,讓人忍不住深深呼吸,瞬間通體舒暢。正午時分,取一盆涼水,浸濕毛巾,輕輕擰幹後搭在脖頸,反復浸水擰幹,仿佛將夏日的炎熱一點點拂去,帶來陣陣涼意。

地窖,曾是納涼勝地。它深約兩米,裏面擺放著木梯,柿子和黃瓜存放在此,取出時如同冰鎮,一口咬下,清涼透心,讓人倍感愜意。然而,為了安全,地窖已漸漸被閒置。傍晚時分,太陽剛剛落下,一個圓滾滾的大西瓜被放置在葡萄架下或壟溝裏,露水滋潤,一夜之間變得涼爽可口,那甘甜的滋味和清涼的口感,正是夏日最美的饋贈。

那時候,母親總是能割到很多艾蒿,放在窗外屋簷下,點燃一小堆柴禾,再把艾蒿覆蓋其上,一股濃淡相宜的艾蒿香氣便撲鼻而來,這是夏日納涼驅蚊最好的方法。

天氣固然炎熱,納涼之法卻有很多種。古人常有“讀書遣長夏,樂而忘暑熱”的諄諄教誨。心靜自然涼,酷熱難耐之時,暢遊於書海之中,既可納清風之涼,又可納書香之涼和精神之涼,實在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納涼》,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美好清涼的圖畫。

李白的那首“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帶給後人的,是一種在清風中暢遊,在小溪邊垂釣,既可祛暑散熱,又可養心怡神的納涼之法。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裏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夏夜,詩人登上高高的南樓乘涼。月光傾瀉,山水相映,涼爽的夜風中不斷有荷花的香氣撲面而來。這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在鄂州南樓的納涼之作。

在書香中尋一劑清涼,既是附庸風雅,又是古今文人墨客關於夏日,關於美好,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勞作一天歸來,進到屋子裏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風扇打開,站在風扇面前,吹上一陣子,立刻就涼快了不少。桌子上是母親早已做好的綠豆粥,甘甜又清涼消暑。每到三伏天,母親都是最忙的。清早起來,熬半鍋綠豆粥,放在背陰涼的地方,便是一家人一整天的食糧。或者,把糯米粉蒸熟,包上豆沙,做上幾屜涼糕;再或者,自製幾盤子涼皮,佐以糖醋拌之,便又是一道生津止渴的夏季美味。

炎熱固然難以忍受,酷暑著實令人百般難耐,但是,人們憑藉聰明和智慧,總是能夠很好的接納大自然的饋贈。冰箱,涼席,涼枕,蒲扇,坐墊,涼靠,都已成為後來最好的納涼工具。夜涼如水,拿一把扇子,寫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畫上一幅好看的圖畫,坐在葡萄架下,一邊扇扇子,一邊吃葡萄,聽母親嘮嘮叨叨的講述著牛郎織女的故事,真是要多愜意,有多愜意。

且不說古詩詞裏好乘涼,亦不說葡萄架下的神話,單單是那一頁頁關於納涼的記憶,就足以令人神清氣爽,清涼一夏。然後,伴隨著時光流轉,秋風便送來了另一個季節。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