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正常≠不肥胖! 她體重標準卻驗出「中度脂肪肝」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些人胖,自己卻不知道!門診就有一名45歲金融業女主管,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0,屬於標準範圍,一直以為健康無虞,直到日前健檢報告發現三酸甘油脂過高,讓她大感意外,於進一步評估,更發現體脂率高達35%,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已經有中度脂肪肝,同時抽血糖化血色素和胰島素阻抗偏高,屬於糖尿病高風險族群。
體重正常不代表健康,開業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表示,其實全球約有45%的人屬於所謂的「瘦胖子」(MONW,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族群。這類人雖然BMI介於正常範圍(18.5–24.9),但體脂率偏高(男性>25%,女性>30%),且容易合併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指標異常,因而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陳威龍說,根據《JAMA》期刊研究顯示,這些族群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且年紀越大,風險越高,50到64歲的風險是20到34歲的3倍,65歲以上甚至高達4倍。
陳威龍指出,肥胖者因體態明顯,比較容易警覺健康問題,進而尋求治療,相反地,即便MONW族群普遍有腹部脂肪堆積、肌肉量不足的特徵,但因為體重正常而低估健康風險,直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時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
陳威龍強調,體重不是唯一健康指標,真正的關鍵在於肌肉量和體脂率,從正確的控糖減重飲食策略、運動習慣到定期檢測,全面打造健康體質,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病威脅。這些「瘦胖子」的成因除了基因影響,還與內臟脂肪過度堆積有關。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高糖、高澱粉)、高胰島素阻抗等,也都是增加內臟脂肪的因子之一。
避免自己掉入「瘦胖子」陷阱?醫師建議,最好做到四大健康守則:
1、調整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與加工食品攝取,盡量選用原型食物並採用「211餐盤法」均衡飲食,幫助穩定血糖。
2、培養運動習慣: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促進新陳代謝,阻力訓練(如重訓、深蹲)則能增加肌肉量,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3、確保充足睡眠:維持規律作息,每晚睡滿6至8小時,有助於穩定荷爾蒙分泌。
4、定期健康檢查:除了監測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數值,建議檢測胰島素阻抗數值以及早發現潛在三高風險。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恐都是失眠惹禍! 中醫教按2穴位幫助改善
(13 小時前) -
65歲以上女性必檢查!骨質流失速率驚人 鈣、維生素D這樣吃才有效
(14 小時前) -
葉欣眉驚傳「直腸神經內分泌瘤」!微創手術後住院5天 醫:存活率88%
(14 小時前) -
8歲妹被鉛筆刺傷!3個月後竟慢性骨髓炎 醫動手術驚:還嵌在腳裡
(15 小時前) -
肩膀疼痛要熱敷或冰敷?醫師分析差異、適用情況 小心用錯反而越敷越痛!
(1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