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8° / 24° )
氣象
2024-01-02 | 優活健康網

懷孕不能吃什麼?孕期飲食怎麼吃?營養師揭:「這種瓜」吃多恐流產

懷孕時總是容易惶恐,怕一個吃錯就讓寶寶長不好或流產。然而,懷孕到底可不可以吃冰、生魚片、喝咖啡?小孩的皮膚白不白真的跟媽媽飲食有關嗎?《優活健康網》特選營養師李婉萍撰文,為民眾破解常見的「懷孕飲食6大迷思」,並提供懷孕媽媽飲食原則該如何吃,才能對自己和小孩都健康。

營養師身邊不論是粉絲還是朋友,當媽媽時總是容易「怕一個吃錯就讓寶寶長不好或流產」。婉萍營養師自己經歷3次生產過程,這次要來為大家破解常見的6大迷思,像小孩的皮膚白不白真的跟媽媽飲食有關嗎?薏仁、咖啡、木瓜等到底可不可以吃?最後提供懷孕媽媽如何吃的原則,希望媽媽壓力不要太大囉!

懷孕飲食6大迷思

迷思1:懷孕媽媽不能吃螃蟹生魚片?吃海鮮會讓寶寶過敏、皮膚變糟?
解答:海鮮過敏主要是發生在懷孕媽媽身上,不會影響到寶寶,如果懷孕媽媽本身不會過敏就可以放心吃。而生魚片雖然不會導致小孩過敏,但吃生食會增加食物中毒、腸胃炎風險,所以建議孕婦不要吃生魚片。

關於海鮮,在15年前的研究會跟懷孕媽媽們說不要吃,但時至今日反而發現,媽媽在懷孕過程忌口海鮮類,無法刺激胎兒過敏正常發展,反而會提高小孩發生過敏的機率。因此判斷標準為:懷孕媽媽會不會過敏才是重點,而且懷孕媽媽不要生食。

迷思2:懷孕時可以喝咖啡、茶嗎?喝咖啡或茶寶寶會變黑很難帶?
解答:人的膚色在精卵結合那刻就已經決定好,跟喝咖啡沒有關係!很多人不敢喝咖啡是怕小孩生出來難帶,但跟小孩本身氣質有關,跟咖啡無關。營養師3次懷孕都有喝咖啡,3個小孩難帶好帶的都有。

懷孕媽媽可以喝咖啡,但咖啡因一天最多200毫克,差不多一天1杯便利商店熱的中杯拿鐵、摩卡或黑咖啡,因為製程不同冰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會比較高,建議點小杯就好。過多咖啡因容易讓懷孕媽媽心悸、手抖、睡眠品質下降、睡眠不足。

迷思3:「孕期不要吃冰的!」小心以後小孩會容易氣喘、氣管差?
解答:基本上懷孕媽媽吃冰不會讓寶寶氣喘、氣管差,但懷孕媽媽本身若吃冰後會容易鼻子過敏,那當然就是少吃為妙。在7月8月炎熱的夏天,懷孕媽媽想來吃點冰品消暑,有適可而止,就不用那麼嚴格沒關係。

冰塊是冰開水做的沒有熱量疑慮,其他常見的冰棒、冰淇淋、霜淇淋含有糖、油,就會需要注意。除了怕讓懷孕媽媽身材走樣,還影響血糖控制,增加尿糖、妊娠糖尿病的風險。

迷思4:聽說薏仁太冷?孕婦吃薏仁容易流產?
解答:在西方營養學目前並沒有「吃薏仁會容易流產」的醫學實證,婉萍營養師也詢問中醫師朋友:薏仁本身不算活血藥,但也沒有毒性,是效力比較溫和的中藥。只是營養師會特別提醒:薏仁屬於澱粉類,如果想要維持體態、拍漂亮的孕婦寫真,不能爆吃不然會容易胖喔!

迷思5:好怕吃這3種水果會流產!木瓜、荔枝、芒果真的有毒嗎?
解答:
  • 木瓜VS青木瓜: 先前在東南亞有個案報告指出,孕婦吃下大量青木瓜而流產的案例,青木瓜因含有催產素,營養師確實會建議孕婦不要吃,但熟透的木瓜就不在此限。
  • 荔枝: 荔枝是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但同時是含糖量高的熱性水果,吃完容易有火氣大的現象,譬如口腔熱、鼻孔嘴巴熱或痛、嘴巴舌頭破、甚至痔瘡發作。一般愛吃荔枝的人會吃一大串,就容易影響血糖控制,一日建議吃10~20顆。
  • 芒果: 吃芒果會有過敏不適的現象,通常是因為芒果皮裡的成分漆酚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果肉基本上是不會的,所以營養師建議在切芒果之前,先把果皮洗乾淨就比較不會過敏了。

迷思6:一直喝牛奶豆漿小孩會有牛奶肌膚?一天要喝多少牛奶、豆漿?
解答:「多喝牛奶或豆漿,小孩生出來就會有牛奶肌膚?」皮膚白不白在精子與卵子結合的那刻就決定了,天生基因使然,珍珠粉也沒用。牛奶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在500毫升以內,而豆漿一天一杯300~400毫升剛好。

懷孕不能吃什麼?孕期飲食怎麼吃?營養師揭:「這種瓜」吃多恐流產

孕婦必備「2種」營養素

「孕婦一天可以吃多少水果?」需要控制血糖的孕婦,份量抓2個拳頭大的任何水果;一般孕婦就至少2個拳頭,最多4個拳頭。「什麼營養素孕婦一定得吃?」婉萍營養師會先說:葉酸、鐵質。

葉酸
普遍都只知道貧血和缺鐵有關,缺乏葉酸也會造成貧血喔!葉酸有助於胎兒神經系統發育,所以不僅保護媽媽,對小朋友也很重要。含葉酸的食物來源如下:深綠色蔬菜、豬肝、豆類、甜豆筴、四季豆

鐵質
如果媽媽在孕期時發現自己唇色發白、走幾步路就很喘很累、一坐下來就狂打哈欠,是「缺鐵性貧血」的可能性很大。有遇過懷孕媽媽以為貧血是很正常的,淡貧血會導致胎兒出生體重太小,容易早產,情況危急不容小覷。可以補鐵的食材給大家參考:內臟類;蛋白質;全穀雜糧類的紅豆、小麥胚芽;蔬菜裡的紅莧菜、紅鳳菜;水果中的紅火龍果、紅棗、黑棗、釋迦;點心可吃葡萄乾。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