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1° )
氣象
2024-05-22 | 台灣好報

夏季常見皮膚疾病 灣榮衛教講座帶您守護肌膚健康

夏季常見皮膚疾病 灣榮衛教講座帶您守護肌膚健康

【記者 劉芳妃/嘉義市 報導】台灣夏季的天氣潮濕悶熱,加上戶外活動頻繁,紫外線照射容易出汗,讓很多人有許多皮膚問題的困擾。臺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家醫部陳怡成主任,於長照據點精忠新城辦理「夏天常見的皮膚疾病」衛生教育講座,向社區中的長輩解說夏日常見的4種皮膚疾病,希望爺爺奶奶了解生活預防保健,也能推廣至家人朋友,共同呵護夏日裡的肌膚健康。


夏季常見皮膚疾病 灣榮衛教講座帶您守護肌膚健康

家庭醫學部陳怡成主任表示,會讓皮膚發紅、搔癢,甚至乾燥、增厚粗糙的「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夏天更是好發在汗水容易堆積的地方,軀幹、四肢、膝蓋內側、頸部等,如果手部經常接觸水或化學物質,也容易產生接觸性濕疹,其他發生原因可能跟遺傳、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皮膚角質層脂質屏障功能受損,或飲食及精神壓力誘發。陳主任建議民眾出現濕疹症狀,盡速看診由醫師評估致病可能原因,並開立合適的皮質類固醇藥膏或抗組胺藥物幫助緩解不適;陳主任也提醒平時要多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或多準備幾套替換避免汗液堆積,碰水及洗潔精時穿戴手套,避免過度清洗皮膚,夏天也要適度擦抹乳液以維持皮膚濕潤,減少濕疹威脅。


夏季常見皮膚疾病 灣榮衛教講座帶您守護肌膚健康

陳主任說,「毛囊炎」也是夏日常見皮膚疾病,患者皮膚會有一或多個膿包、伴隨紅腫熱痛癢的感受,通常是皮膚處在高溫潮溼的環境,汗水細菌加上衣物或剃毛摩擦等因素,造成細菌或黴菌性毛囊炎。陳主任提醒,除了臀部、腹股溝外,毛囊炎也常發生在臉部、頭皮、頸部,注意要避免用手搔抓擠壓,也要保持患部通風乾燥,並及早就醫治療。另常見的「黴菌感染」,也常發生在足部和腹股溝等潮濕悶熱的部位,例如股癬、香港腳(足癬)、甲癬(灰指甲)就是黴菌導致的疾病,會讓皮膚紅腫、瘙癢及脫屑,或使指甲不正常增厚變色,此時要配合醫師處方,耐心完成口服或外用藥膏的療程,並保持患部的通風乾燥,也要避免共用毛巾、衣物或鞋子。

陳主任說,夏天蚊蟲多,「蟲咬症」也相當頻繁,常見蚊子、跳蚤或蟎蟲叮咬,引起局部紅腫、癢痛,嚴重時可能出現水泡或結痂;台灣位處亞熱帶,5-10月份雨季常見的隱翅蟲,毒素會造成皮膚紅腫燒灼感,引發水疱或產生線狀皮疹,陳主任呼籲民眾夏日遇到小蟲飛近皮膚,只需用物品輕輕移除,不要猛烈拍打避免蟲體釋放毒素;若遇到嚴重皮膚反應要立刻就醫,陳主任也提醒民眾戶外活動時要穿長袖衣褲,可使用防蟲噴霧,並檢查居家紗窗及蚊帳是否完好,減少氣味及夜間燈光避免吸引蚊蟲,保持環境乾燥降低蚊蟲滋生。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灣橋分院家醫部陳怡成主任,於長照據點精忠新城辦理「夏天常見的皮膚疾病」衛生教育講座,提醒民眾戶外活動時要穿長袖衣褲,保持環境乾燥降低蚊蟲滋生,皮膚有異常,應立即就醫。(圖:記者劉芳妃翻攝)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