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6° / 32° )
氣象
2024-06-19 | 華人健康網

大腸癌死亡人數連7年破6千人!醫籲:降低大腸癌風險,掌握2大關鍵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更顯示,大腸癌持續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每年有一萬六以上人口罹病,大腸癌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罹患,平均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更已連7年破6千人。


大腸癌死亡人數連7年破6千人!醫籲:降低大腸癌風險,掌握2大關鍵

1名約三十五歲的妙齡女性,長期有便祕與血便的狀況卻不以為意,並同時因為害怕照大腸鏡,遲遲沒有進行深入檢查。某天覺得褲子太大件、穿不住,原先感到喜出望外,以為自己瘦身有成,直到體重持續下滑才驚覺大事不妙,連忙到院所就診,經診斷確診為腸癌晚期。

中山醫院腸胃科吳文傑醫師表示,收治的該名案例為三十五歲妙齡女性,最大的主因是長期忽略病徵,方才導致最終確診為腸癌晚期。然而,因應現代人飲食習慣、再加上初期狀況輕微易忽略,也確實多數民眾確診時均已是大腸癌中、晚期,讓死亡率只升不降。吳文傑醫師提醒,若想「腸」保健康,建議應從養好菌做起,搭配天天喝優酪乳,幫助維持腸道健康。

近四成民眾每週外食七次以上 ,恐致增加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罹患率高,罹患人次已連11年位居前兩名,每年有1萬6千以上人口罹病,平均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不僅如此,死亡人數也節節攀升,近7年均創下超過6千人,今年更相較十年前增加逾千人,男性死亡率甚至高出女性1.33倍。

針對大腸癌現況,吳文傑醫師點出,可能跟現今上班族工作忙碌加上外送便捷,頻繁外食等行為有關。據媒體調查顯示,約四成上班族每周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外食,餐餐外食者更高達兩成四。而這些經常外食的民眾,長期下易有營養不均、攝取較多加工食物的狀況,均可能誘發大腸癌。特別是肩負經濟重擔的40-49歲青壯年族群,背負著工作與經濟壓力,在快節奏生活以及不良飲食習慣雙重夾擊下,更容易讓腸癌找上門。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數據指出,40-44歲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相較35-39歲高出2倍,而45-49歲罹患率更是高出近3.5倍!若飲食習慣不改,以及沒有正確腸道保健觀念,大腸癌死亡率將繼續上升。對於該位女患者正值妙齡、熱愛旅遊,卻突然被診斷出大腸癌晚期,吳文傑醫師表示十分不捨,因此建議有經常性久坐或頻繁外食的民眾更應多加留意,避免讓大腸癌有機可趁。

降低大腸癌風險,掌握2大關鍵

吳文傑醫師說明,死亡率持續上升不僅跟罹癌率增加有關,還有一點是大腸癌初期症狀輕微,易跟一般腸胃問題混淆,多數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一旦確認為第四期,存活率更不到兩成。因此,若想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醫師建議掌握兩關鍵,定期篩檢把握初期治療時間,以及幫腸胃養好菌幫助降低腸癌風險。針對定期篩檢,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問題並及早治療,將有助於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大腸癌死亡人數連7年破6千人!醫籲:降低大腸癌風險,掌握2大關鍵

建議有經常性久坐或頻繁外食的民眾更應多加留意,避免讓大腸癌有機可趁。

為什麼養好菌能降低罹癌機率?吳文傑醫師解釋,大腸癌是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壞菌滋生所致,如常外食、營養不均或攝取過多加工物等。一旦壞菌過多、腸道菌相失衡,容易誘發發炎反應與息肉生長,有癌化風險。對此,養好菌、遏止壞菌生長,是「腸」保健康的做法,像是優酪乳有助於增加益生菌,幫助調整體質。醫師提醒,優酪乳並非有菌就好,能通過胃酸、膽酸考驗的菌株如B菌,可幫助調整體質,若同時搭配定期篩檢,有助遠離疾病風險、邁向健康。

👉推薦閱讀:最新112年十大死因:癌症連42年居冠!癌症死亡時鐘快轉14秒

👉推薦閱讀:大腸癌4大常見症狀!預防大腸癌,必做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



【延伸閱讀】



壓力導致慢性疼痛,恐造成失能!陳韋達醫師:SEEDS終結慢性疼痛



季節轉換皮膚粗糙乾燥、敏感怎麼救?林哲暘醫師推5大食物,吃出水噹噹



天熱火氣大,頭痛、血壓高,喝菊花茶能緩解?吳明珠中醫師:3類人適合喝菊花茶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9/9434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