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6° / 27° )
氣象
2024-06-26 | 優活健康網

10種水果遠離腸躁症!醫激推「低腹敏飲食法」有效改善腹瀉、腹痛

常常莫名肚子痛?想大便又大不出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當腸胃頻繁不適時,許多人直覺又吃壞肚子、腸胃炎了,但當頻繁發作甚至工作與生活受到莫大影響時,很有可能是「腸躁症」。本文介紹腸躁症的主要症狀、可能成因、診斷方式以及有效的治療策略,幫助民眾對抗擾人的腸躁症,重新回歸舒適生活。

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蔡翔霖指出,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特徵是腹痛、腹脹、腹瀉、便秘或症狀交替出現。腸躁症並不會導致腸道損傷或嚴重的健康問題,但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腸躁症的症狀

蔡翔霖指出,腸躁症是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通常會反覆發作,而且症狀複雜,也常造成許多人困擾。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但最常見的包括:

  • 腹痛:通常與排便有關,排便後可能會得到緩解。
  • 腹脹:由於氣體累積或腸道運動異常導致。
  • 排便習慣的改變:可能出現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
  • 糞便特徵的改變:可能變得較稀、較硬,或形狀異常。
  • 排便不完全的感覺:排便後仍感到不舒服。
  • 排氣過多:由於腸道氣體累積。

其他症狀可能包括:

  • 疲倦:因為症狀影響睡眠或日常活動。
  • 心理壓力:常與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相關。


腸躁症的成因

蔡翔霖指出,腸躁症常出現在5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為常見,確切的成因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

  • 腸道運動異常:腸道的肌肉收縮過度或不足,導致排便問題。
  • 腸道神經敏感性:腸道對壓力和刺激的反應過度。
  • 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內細菌的平衡改變。
  • 飲食和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飲食,以及缺乏運動可能增加腸躁症風險。
  • 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等情緒可能加劇症狀。


腸躁症的診斷

蔡翔霖表示,診斷腸躁症通常基於症狀和醫療史,並排除其他潛在疾病,如大腸癌、發炎性腸道疾病。因此診斷腸躁症之前,可能需要會需要以下檢查:

  • 問診和理學檢查:了解症狀、病史,以及進行腹部理學檢查。
  • 實驗室檢驗:包括血液、糞便檢查,以排除感染或其他疾病。
  • 影像檢查:X光、腹部超音波、胃鏡或大腸鏡檢查。


腸躁症的治療

腸躁症雖然目前沒有藥物治療,不過「低腹敏飲食法」可以舒緩腸胃不適,減緩腸躁症的症狀。FODMAP是指「一群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這一群碳水化合物在小腸道無法被消化或被吸收,因此滯留在腸道中會發酵產氣,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孿等症狀。

腸躁症的治療通常是多方面的,大部分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可靠學習情緒管理、改變飲食或生活型態得到改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

  • 飲食調整:低腹敏飲食可能有助於減少腸道刺激。此外,避免高脂肪、高糖、刺激性食物,並增加纖維攝取,低腹敏食物有以下項目:
    • 全榖雜糧類:白米、糙米、蕎麥、小米、綠豆、藜麥、無麩質穀 物、馬鈴薯、南瓜、地瓜。
    • 蔬菜類:竹筍、豆芽菜、小白菜、紅蘿蔔、芹菜、櫛瓜、黃瓜、茄子、青椒、紅甜椒、青蔥、大蕃茄、白蘿蔔、生菜。
    • 水果類:藍莓、哈密瓜、葡萄、香瓜、奇異果、檸檬、橘子、鳳梨、草莓、木瓜。
    • 豆魚蛋肉類:牛肉、雞、羊肉 、豬肉、魚、蛋。
    • 乳品類或堅果飲:杏仁奶、椰奶、無乳糖牛奶、米漿、起司。
    • 盡量避免高腹敏飲食:牛奶、羊奶、加工肉品、豆漿、花椰菜、高麗菜、蘆筍、大蒜、洋蔥、蔥白、韭菜、蘑菇、豌豆、蘋果、杏桃、熟香蕉、葡萄柚、芒果、西瓜、小麥、大麥、腰果、開心果、蜂蜜、果糖。
  • 生活方式改變:定期運動、充足睡眠以及減少壓力,有助於減輕症狀。
  • 藥物治療:醫師會根據不同的症狀來給藥,便祕型腸躁症會給予適量的軟便藥;腹瀉型腸躁症則會給予溫和的止瀉藥、抗腸道痙攣藥物、抗焦慮或憂鬱藥物;綜合型腸躁症需配合當下症狀,彈性調整藥物。
  • 教育和支持:了解腸躁症並獲得社區支持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和壓力。
  • 蔡翔霖呼籲,大腸激躁症雖是功能性的疾病,但其引發的腸道不適,仍然必須謹慎地做鑑別診斷,特別是合併其他不適症狀者,應盡早就醫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或癌症的可能性。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